跟着感覺打
那個時候歐洲人的戰争被稱為紳士們的戰争,那個仗在我們今天看來覺得很好玩,因為那個時候的士兵們所使用的步槍是滑膛槍,槍膛裡邊沒有膛線,所以彈丸飛出去就跟着感覺走了,風一刮就偏了,不像今天槍膛裡有膛線,子彈是旋轉出去的。
所以你看,今天如果你的身體被子彈命中,打成貫通傷,也就是把你打穿了的話,這個子彈肯定進口是個小眼兒,出口是個大洞。
那會兒槍沒有子彈,是打彈丸,殺傷力也沒那麼大。
操作方法是把那将近一人高的槍斜過來,然後從身上的火藥囊裡掏出火藥往裡倒,再把彈丸填進去,拿通條垛瓷實了才能開槍。
最熟練的射手,一分鐘發射兩到三發,還沒弓箭快呢,那槍也沒有準星兒,滑膛槍一槍出去,跟着感覺走,準頭也不行。
所以雙方開槍的時候就讓士兵排列成整齊的方陣,以營或者連為單位,大的能上團方陣,指揮官走到最前邊,戴着高高的羽毛帽子。
那時候沒有手機,為了讓士兵能看見他,跟着團長走,所以要戴着這種帽子,舉着軍刀,戴着白手套。
後邊是旗手和鼓手,旗手高舉着旗幟,鼓手敲着鼓,一二一、一二一,大家一塊兒走,走個百十來米就把隊伍拉整齊,看看齊不齊,不齊不行,走半天就停,一個方陣一個方陣地蠕動。
進入雙方的火槍射程之内的時候,雙方士兵面對面站着開始射擊,誰也不隐蔽,也沒必要隐蔽,你放心,一般情況下打不着你,基本就練膽兒。
一般來講,18世紀的戰争很紳士,開槍之前雙方還互相謙讓,這邊說:“嘿,英國的紳士們,你們先開槍吧。
”英國人那邊回答:“哦,法國的紳士們,你們先開槍吧,咱約好一塊兒打。
”為什麼要一個連或者一個營為單位,排着方陣開槍?就是保證命中率。
因為這個槍要單打,命中率太差了,10米都打不着人,幾乎面對面它都打不着你,所以隻能是大家一塊兒,一百多槍開過去了,對方死仨人,命中率太低了。
雙方接近的時候一般是先開炮,不要害怕,那炮更沒個準兒,因為那會兒大炮沒有反後坐裝置,一打出去那炮就沒影了。
你方陣要一亂了,這仗就打輸了,因為個人之力根本沒法跟人家集體較量的。
中國拍的很多曆史劇反映戰争場面都太搞笑了,都不懂古代戰争怎麼打,它得是一個陣一個陣地打,哪能像咱們拍的,那不叫打仗,那叫打架。
一幫人弄一塊兒,你抱着我,我抵着你,誰都分不清誰了。
那兒擊鼓前進,鳴金收兵,都打一塊兒了,你鳴金怎麼收兵啊,你一收把敵人都收進來了。
古代打仗強調陣,強調集體,不是說個人。
都來抱不平
普奧聯軍跟法國打仗,因為法國人不想打仗,基本上普奧聯軍一開炮,法軍的方陣就散了。
所以普奧聯軍對法軍極其輕視,你們這幫家夥強調自由,軍隊能強調自由嗎?自由就是無組織,無紀律。
你們這幫家夥就是一幫烏合之衆,沒有戰鬥力。
這次瓦爾密大捷還是這樣,雙方列陣了,然後普奧聯軍開炮,普奧聯軍一開炮,他想當然地認為法軍就潰散了,于是普奧聯軍樂呵呵地開始沖鋒。
沖鋒的時候,軍官的戰刀也沒拔出鞘來,士兵的槍也沒裝彈,反正就上去站着就完了,鼓手也不敲了,大家愛怎麼走怎麼走,稀稀拉拉,三三兩兩,跟*似的。
沖到法軍的陣前,等進入步槍射程之内的時候,普奧聯軍驚訝地發現,這次法國人沒有跑,法國人看到普奧聯軍之後,把自己帽子摘下來,帽子上繪着三色國徽,扔向天空:自由萬歲,法蘭西萬歲。
然後射擊,就這麼長時間,扔個帽子,接着戴上,再射擊,聯軍裝個子彈都來不及,一下被打死了80多個,傷了300多人,15萬普奧聯軍就潰散了,這就叫瓦爾密大捷。
15萬人的“大捷”,怎麼也得殲滅個十萬八萬的,殲滅了八十幾個敵人,受傷三百多,這就大捷了?歐洲的戰争特别好玩,跟咱們中國不一樣,中國古代打仗一定要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歐洲戰争不以這個為目的,他以攻城略地,勒索贖金為目的。
今天你稀裡嘩啦把他打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