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革命遍地開花(工業革命的拓展) 1.自身條件很重要

首頁
    投資移民至少要80萬美元。

    你得把80萬花在美國,60萬買套别墅美國給你上戶口,你說我這兒存着,就不行。

    再一個就是技術移民,技術移民是美國非常看中的。

    我剛參加工作那年,我們對門是語文組,有個語文老師的先生在美國當醫生。

    1994年我聽說他年薪是25萬美金,我們都算不過來,大概折合人民币有200萬,天天數錢多累,他真辛苦。

    為什麼他的工資高,因為在美國算上他先生隻有三個人會做那種手術,他是在中國讀完博士出去的,到了美國,就是專家了,拿了綠卡。

    那語文老師去探親,探了兩回,第三回再去,美國的使館就說你不能再辦探親了,隻能辦移民。

    她說我教語文的老師,我上美國幹嘛去?唐人街裡教漢語去?要不就是洗尿布,就看着孩子,但是孩子也大了,用不着帶看,打麻将湊不齊人,我在那兒待着幹嘛?那不管,你要想見到你的先生就得移民到美國來,如果你要是辦探親簽證我就拒簽,因為你都來兩回了,事不過三,第三回你把你先生叫回國怎麼辦。

    當然她先生如果回來,那真是瘋了,放着25萬美金不掙,掙5000元人民币,那不可能。

    你不願意去美國,你去沒事幹,但是你先生有用,創造的價值養你肯定沒問題,所以要把她弄去。

    當然美國也不是什麼人都要,對國家有好處的,熱烈歡迎;蛇頭帶着偷渡過來的,一律拒之門外。

    您哪兒來就回哪兒去吧,拜拜。

     第四個是标準化生産。

    什麼叫機器零部件标準化?最明顯的,你身邊就有标準化生産的例子——麥當勞,中國快餐休想幹過洋快餐,因為洋快餐是标準化生産,全世界一個廚子就夠了。

    我上大學那會兒還沒有麥當勞呢,我在肯德基炸過雞,雞塊往裡一擱,旁邊一表,一按,按下去三分鐘一響撈出來,誰不能幹?不需要任何技術含量。

    切蔥絲你行嗎?豬肉大蔥,那可絕對是技術活;包包子你行嗎?我愛吃土豆絲,各個館子裡的土豆絲味道都不一樣。

    可是炸薯條,全世界都那味,全世界的麥當勞都味,它是标準化生産,所以你幹不過來。

    我愛吃這口味,那個店不是這口味,我換一家;這店你愛吃這口它換廚子了,口味變了,我還得換,直到找着能合自己口味的地兒。

    所以大廚在酒店裡最重要,中國菜譜上寫着放鹽少許,老外一看就暈了,少許是多少?一克還是兩克,廚師講我哆嗦兩下,少哆嗦一下可能那菜就不是味兒,大廚要給你搗亂很容易。

    你幹不過洋快餐,道理就在這兒。

     我在香港學習了一個月,中文大學,香港的飯我吃不了,一根青菜特别長,不切的,好像也沒擱鹽,用水煮了一下,一盤四根,一桌十個人,你說怎麼吃這玩意兒,吃了一個禮拜我這小身子闆瘦了三斤。

    東北那幫大漢更受不得,都是全國各地的老師,受不了了,後來我們向校方抗議,再吃下去要死人了。

    校方說給大家補助吧,一天給70塊港币,你們出去吃得了。

    我一想70塊我哪吃得完呀,我這飯量,沒準兒能剩50塊錢買東西呢。

    到外面一看,好嘛,短短的一根油條要7塊錢,10跟也就是半飽,完了,這回得在香港餓死了。

    一看那中文大學附近都是麥當勞,我一天三頓吃麥當勞,吃了仨禮拜,回北京之後甭說看見麥當勞,隻要一聽人說這仨字我就想吐,調了一個月才調過來。

    美國最早發明這個,這些全是美國人想出來的。

     說完法國和美國,工業革命擴展的第三個國家是德意志。

    德意志跟今天我們說的德國不是一回事,不是一個概念,Germany這是英文,德語是Deutschland,我們給翻譯成德意志,你看歐盟那車牌,德國人的車牌是D,不是G,荷蘭也是,荷蘭是N,Niederlande,它不是英文,它是用它當地的語言。

    德意志當時隻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一個政治概念。

    當時的德意志是由34個邦、4個自由市組成的一個松散的邦聯,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礙了德意志工業革命的發展。

     另外就是兩個後期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和俄羅斯,它們還是起步,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