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背景。
第一,封建領主經濟瓦解。
這裡面又涉及日本明治維新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了。
日本的社會結構不同于中國,同于西方。
表面上看,跟中國一樣,人分為四等,士、農、工、商,但是跟中國最不一樣的地方,是四民的身份不能轉化,中國農工商能成為士,相互可以轉化,需要通過科舉來實現。
我們看山西的晉商,開藥鋪的,弄個四品道台,過年過節,綠呢大轎,出去顯擺顯擺,沒問題,直接捐個官就完了。
所以中國的農工商都可以轉化為兵,也就是中國的統治階級的基礎牢固。
我們科舉制度一搞,把任何對統治階級不滿的力量都轉化成了擁護統治階級的力量。
洪秀全要是能考上,他至于造反嗎?清朝可能會多了一個河神第二,或者你直接蓋過了和珅了,完全有可能。
所以在中國古代,搞革命推翻統治不容易,因為統治階級的基礎太牢固了。
想成功,有捷徑,不用造反,讀書就完了,再苦也必掉腦袋強吧。
日本不行,身份之間是不能轉換的。
日本在全面學習中國的時候,日本人說我們兩個東西沒學,宦官和科舉,宦官沒學挺好,科舉沒學就出了問題了。
你不學科舉,你怎麼選拔官吏?在日本,官吏是世襲的,相當于中國的先秦,世親世祿,就是世襲。
你要想擔任攝政關白,必須是藤原氏,這個藤原氏後來分了5家,一條二條九條,隻有這麼5家人可以出任攝政關白,你甭管他有用沒用,最起碼名義上是日本最高級的官位。
你要想擔任征夷大将軍,你一定得出自源氏,室町幕府是足利氏,德川幕府是德川氏,但是他們的祖先都出自于源氏。
将軍必須是源氏的人來擔任,姓别家姓的人不能當,所以都是世襲的,這樣形成了日本森嚴的社會等級,像法國,三個等級。
名義上高高在上的是天皇,天皇慘到什麼份兒上,幕府給他年奉5萬擔白米,還打7折,一般不可能發,還經常拖欠,天皇要拿5萬擔白米養活2000多家依附于他的公卿。
天皇自己生兒子都養不起,隻能将為臣級,賜給姓氏,自謀出路去吧,對不起你了,你夠18了,我不管了。
為什麼?天皇窮啊,天皇太窮了,宮殿年久失修,所以天皇隻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往下就是将軍,幕府将軍。
這是日本實際意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占有日本1/4最富庶的土地,剩下3/4,分給260多家大名。
大名相當于我們先秦時代的諸侯,大名分三種,譜代大名,與将軍同姓,德川氏、水戶氏,跟德川同姓,從德川一家繁衍出來的。
這個大名,一共就家,260家大名,跟将軍同名的隻有家,咱們先秦時代,周武王分封71個諸侯國,姬姓諸侯40國,就是怕異姓諸侯造反,這個可倒好,一共就7個。
第二個就是親藩大名,親藩大名要麼跟譜代有婚姻關系的,要麼就是在德川幕府建立之前。
1603年以前就歸德川的也不多,絕大多數大名屬于外樣大名。
将軍不待見他們,他們也不待見将軍。
現在你兵力強大,我暫時裝孫子,有朝一日,我要起來造反。
最後明治維新能夠成功,西南四強藩,長洲、薩摩、土佐、肥前都屬于“外樣大名”。
像薩摩藩的藩主島津氏,當年對德川家康,對豐臣秀吉都不服,打仗打得很厲害,他是被迫,萬般無奈,後來一有機會就反。
再往下就是武士了。
武士也分等級的,分N多種,不是說是個人,腰裡插兩把刀,都叫武士。
武士分等級,最高等級的武士叫旗本。
武士不論戶不論個,世襲的嘛,3200萬人,武士占了200萬人,旗本武士不到5000人,旗本武士可以出任幕府的各級官職,比如你們看一休裡面的新右衛門,新右衛門這個官職用現在咱們的話講,就是北京市市長兼北京市衛戍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長兼國務院宗教事務管理局局長,你看他整天嘻嘻哈哈,跟小和尚湊一塊兒玩,其實是相當大的官。
他為什麼整天跟一休一起玩,他不是管寺廟的嗎?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局長,相當于這個官,所以旗本武士就屬于高級武士。
旗本武士有的年俸能超過萬擔,有的跟窮大名相比,他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而且深受幕府信任。
武士再往下,就是禦家人武士。
禦家人武士在日本也不到兩萬戶,一般都可以出任大名的各級官職,打仗的時候,都是頂盔冠甲的大将。
再往下,就是通稱中下級武士,最慘的武士叫足輕武士。
顧名思義,打起仗來他們就是步兵。
“足”就是腳丫子,“輕”就是無足輕重,死了就死了。
足輕武士打仗沒有盔甲,腦袋上一個鬥笠,底下穿着草鞋,挺着竹槍,直接上去就跟人打仗。
要是在中國,作為這樣的足輕武士,也是有可能升到旗本的。
嶽飛不就是小兵出身嗎?32歲人家就當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