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給九兩黑面包
兩次大戰之間的世界,政治、經濟、國際關系都有發展。
首先經濟,這個時候世界的經濟就不僅僅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了,還有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
蘇俄的計劃經濟,分幾個階段。
第一個是戰時共産主義,餘糧收集制、取消商品貨币、不勞動者不得食等。
目的是應付戰争的需要,用列甯的話說,就是一切為了前線。
另外,就是完成直接過渡的這麼一種嘗試。
戰時共産主義政策,乍一看跟共産主義一樣,沒有貨币,按需分配,你什麼東西都是國家分給你的。
如果這樣講的話,那麼就一直搞這個戰時共産主義,蘇聯就過渡到共産主義社會了。
但是,列甯他們當初設想的時候,忘了最基本的一點,在馬克思的筆下,共産主義應該是物質産品極大豐富,生産力高度發展之後形成的。
你現在是生産力嚴重不足,不足到什麼程度?據說按需分配,前線打仗的士兵和工廠裡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工人,每天隻給450克黑面包,然後一勺糖,一勺鹽,一小塊黃油,物質産品非常匮乏。
你說我現在一天吃不了9兩糧食,因為你除了吃糧食,你還吃肉、蛋、奶、蔬菜,那個時候什麼都沒有,一天就那麼9兩黑面包。
除了打仗,還要從事重體力勞動,說句實在的,上兩趟廁所就沒了,根本不夠。
黑面包還不是小麥,1996年我在海參崴品嘗過黑面包,一開始不懂,一桌一盤面包,兩片白的,剩下全是黑的,我以為那黑的是巧克力餡兒呢,上去就抓黑的,一吃什麼玩意兒,再抓,白的沒了。
那玩意兒很不好吃,就是俄國人講的那個大咧巴。
你看蘇聯為什麼統治七十幾年就完了?生于不義,死于恥辱,為了這個制度,為了這麼一小撮人掌權,付出了太大的代價。
糧食收不上來怎麼辦?組織工兵搶糧隊,下鄉去搶糧。
工人和士兵家裡有人餓死,看到農民家裡有糧食,我不管你是餘糧還是口糧,如果你不上交,蘇維埃的敵人就地槍決。
所以,農民說你們把地分給我們了,糧食屬于你們;把森林分給我們,木材屬于你們;把河流分給我們,河裡的魚屬于你們,你們真會搞。
所以,這個戰時共産主義政策,後來列甯他們也認識到,顯然不利于經濟的發展,轉而實行新經濟政策,可惜的是,列甯這新經濟政策搞了沒幾年,列甯就怎麼樣?去世了。
所以,列甯一去世,斯大林繼位,對于蘇聯曆史的發展,是一個拐點!
緻命的蠻幹
斯大林一上台就把列甯正确的東西,完全抛開,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最能代表它的特點的有這幾點:
第一,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這個沒什麼可講的,工業化是發展重工業,農業集體化,相當于咱們的人民公社,把人民都圈起來,把農民由自由之身,變成國家農奴。
希特勒打蘇聯的時候,把蘇聯所有的機構都解散,隻保留集體農莊。
因為希特勒覺得這招太好了,農民都固定在農莊上,一幫人被監督着勞動,生産的産品全部被國家拿走,這太好了,這不是農奴制嗎?這相當于在蘇聯恢複了農奴制,集體農莊。
第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
完全用行政命令來指導經濟,忽視商品市場和價值規律。
這個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一開始取得了成效,但是它有問題。
就像某個運動員吃了興奮劑,跑了個世界第一,這算有成效嗎?如果你認為這個是成效的話,那麼這個計劃經濟是有成效的。
但實際上它的危害更大。
突出表現在,比例失調,農輕重比例失調造成了國家的發展,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差距太大。
老百姓沒有感受到經濟發展給我帶來了好處。
斯大林原教旨主義者們,現在對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曆史,充滿向往,我送他們四個字就是——不明真相。
你沒有經曆過那段時期,就是不明真相。
如果有人對前蘇聯充滿向往,那就是四個字——天真幼稚。
有人會說,你看丘吉爾贊揚斯大林,他接過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他留下的是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強國。
那麼,木犁能幹什麼?能種出老百姓需要的面包;原子彈又能幹什麼?鑿眼,一人發倆,這比雞蛋有營養,吃吧,原子彈。
原子彈對一個國家的作用,絕對不如木犁,你造完原子彈保衛我的政權,保衛政權為免遭侵略。
一侵略我們的人民會遭到屠殺。
第二個緻命問題就是隻強調數量,産值,忽視産品的質量。
現在咱們好像不怎麼說這個了,我記得在前幾年,新聞聯播還說,中國的鋼産量世界第一,兩億兩千萬噸,現在咱們鋼産量一年好像四億噸。
咱也不說了,為什麼?你這兩億兩千萬噸鋼,都賣出去了沒有?你如果都賣出去了,賣了多少錢?是吧?這鋼如果要造航母、要造潛艇,還得靠進口。
我們的鋼産量世界第一,我們的鋼鐵進口量也是世界第”。
你那個鋼造不了航母,你造不了潛艇,一下水裂了,那哪兒成啊,那玩意兒太恐怖了。
所以,忽視質量,光強調産量,雪花梨,畝産幾萬斤,五塊錢四斤,你那一萬斤掙多少錢?那日本水晶梨,一畝地就一百來斤,一斤一千塊,那你說這多少錢?所以,如果中國的一畝地的産值是1,那美國就是?,法國是56,德國是?2,日本是142,以色列是256,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