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 硝煙散去并不如煙(冷戰結束) 第2節 倆巨人對峙

首頁
    就是著名的“IBM”—赫魯曉夫。

     這個時候有這麼幾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結束對奧地利的占領,奧地利咱們前邊講過,他在戰争結束後,不是作為納粹的受害者,而是作為納粹的幫兇。

     因此他也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了。

    像德國被分區占領,後來就形成了東西德國,等于蘇聯在德國搶了一塊地,但蘇聯主動放棄了對奧地利的占領,當然他也有條件,奧地利不能加入北約。

    奧地利作為一個中立國,要不然他完全可以從奧地利切一塊兒走,成一個東奧、西奧,弄個社會主義奧地利。

    奧地利獨立了之後,就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了。

     第二件大事,蘇聯承認了西德政府。

    西德是美英法扶植的。

    蘇聯承認西德,這也表示想跟西方搞好關系。

     第三件大事,赫魯曉夫訪美。

    赫魯曉夫作為蘇聯國家領導人,第一次出訪美國,跟美國當時的副總統尼克松進行了一場著名的“廚房辯論”。

    兩個人參觀美國的廚房用品,引發話題,辯論誰的生活方式好。

     挖出的自由 這三件事比較緩和,還有兩件緊張的事兒。

    一個是柏林牆,一個是古巴導彈危機。

    這個柏林牆是這麼回事,德國被美蘇英法給分區占了,德國的首都柏林也被分區占了,形成了東柏林和西柏林,但是這個兩個柏林完全都位于蘇占區,或者說位于民主德國境内。

    東柏林是民主德國的首都,西柏林是英法美占領下的一個自由市,也就是東柏林是社會主義,西柏林是資本主義,一城兩制。

    蘇聯在1948年就制造了一場柏林危機,切斷了西柏林的水陸交通,想把西柏林活活地給困死、餓死,讓盟國屈服。

    結果美國的強大在柏林危機當中表現得淋漓盡緻。

    美國在一年的時間内,靠空運維持了西柏林200萬市民的生存,一天3000架次飛機,降落在西柏林,那我們知道,一天是1440分鐘,3000架次飛機降落,那就合半分鐘l架,而且據說這一年的時間内,幾十萬架飛機的起降,隻有22架失事,那這失事率低到了驚人的程度。

    天上的美國飛機有三層,9000米的在盤旋,6000米的準備進場,3000米的準備降落。

    降落之後趕緊起來,騰空跑道,6000米的要下來。

     這一年的時間,200萬西柏林人,不但得到了食物、煤,甚至得到了生日蛋糕,所以你想西柏林人多驕傲,瞧我們強大的盟國。

     東柏林人也看到了這些,瞧人家那強大的盟國。

    所以160萬東德人從東柏林逃到了西柏林,占當時東德人口的1/l0,而且主要是知識分子。

    所以東德當局,在蘇聯的授意下,就修築了這條柏林牆,把東西柏林的交通完全給阻隔了,這130公裡長的鋼筋水泥牆,還有30多公裡長的電網。

    有的地方是界河,你看河裡沒人管,想遊過去,你就飄起來了。

    然後越是沒有人巡邏的地段越危險,不是埋着地雷,就是有自動射擊裝置。

    那探頭,一看見你,地底下就升起機關槍來,你就成篩子了。

    你隻翻過柏林牆未必能投奔自由,因為柏林牆是修築在東柏林一側150米,就是你翻過這牆,還得跑150米才能進入西柏林。

    所以,這個牆硬生生地阻斷了無數個家庭的聯系。

    在柏林牆建起來的28年間,有5000多人,因為翻越柏林牆而喪命。

     後來主持修建柏林牆的這些人,兩德統一之後,都受到了法律的嚴懲。

    但是,也有5000多人成功地翻越了柏林牆。

     有一個東德共産黨政府的公務員,他挖地道,挖了19年,演繹了鼹鼠的故事,挖到那邊去了。

    他家住的地方,離柏林牆很近,天天晚上他掏地道,拿那個吃飯的勺挖,每天挖出來的土,隻要能堆滿他的汽車後備廂,他就不敢挖了。

    他不能搞個鑽頭去弄,說第二天家門口堆一大堆土,你想那警察一來就知道在幹嗎了。

    每天一大早開車出去,把土倒河裡,然後回來接着挖,愚公移山,可見自由對他的吸引力有多大。

    挖了19年,這牆一共存在28年,他再多挖9年,牆自個兒倒了。

     還有一哥們兒也特神,東西柏林有的交界處是一條馬路,馬路中間壘起這個柏林牆,東德當局把靠街的窗戶,全拿磚砌死,這個樓不許住人,有警察巡邏,就變成廢樓。

    就這哥們兒夜裡不知道怎麼爬到樓頂上,綁了兩大風筝,往西柏林跳,一下,兩腿都摔斷了,但是馬上給你治好了,投奔自由去了。

    有一張獲普利策新聞獎的照片,就是柏林牆修築,牆體即将合攏的一刹那,站崗的東德警察,扔了槍就往西柏林跑。

    西柏林已經張開雙臂準備迎接他了,因為還要跑150米,那速度比劉翔都快。

    眼瞅着就跟西柏林人擁抱上了,這個時候他被東柏林罪惡的子彈擊中,這個人身體往後仰,雖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是西柏林人的那種惋惜,那種驚訝,那種憤怒的表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