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 你庭前的杏樹

首頁
    我曾談過緣起觀。

    當然,所有追求真理的方法都應當被視為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或絕對真理。

    禅觀事物的相互關聯,是為了破除“分别”這一虛妄的遮障,讓人們得以融入生命的整體和諧,而不是要創造一個緣起(相互依存,依他起)的哲學體系。

     赫曼·赫塞在他的小說《悉達求道記》中,未能洞徹這點,因此筆下的悉達宣揚相互依存的哲學,他的話在我們看來有些天真。

    赫曼·赫塞為我們展示了一副萬物相互依存的圖像,圖像中的一切都相互關聯。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毫無瑕疵的系統:每件事物都一定嵌入這個互相依存,絕無謬論的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人們不可能思考如何從這個世界解脫的問題。

     依據佛教傳統觀點,實相有三種特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我們先來看依他起性。

    由于失念(失去正念)與偏見,我們常給實相蒙上一層邪見的面紗,這就是以遍計所執性看實相。

    遍計所執性是實相的幻相,它将實相看作許多獨立的細微個體與自我的集合。

     為了打破遍計所執性造成的幻相,修行者必須在萬事萬物的生滅過程中,禅觀緣起與萬象的相互關聯。

    這種思維的方式是一種觀照方法,不是哲學教條的基礎。

    如果一個人僅僅抱着某種概念體系不放,那他隻會陷入僵局。

     禅觀緣起可以讓人契入實相,與它合一,不會被某種哲學觀念或者禅修方法束縛。

    筏是用來渡河的,不是拿來扛在肩膀上。

    指着月亮的手指并不是月亮本身。

     最後,我們來談談圓成實性,也就是解脫了遍計所執性造成的邪見後顯現的實相。

    實相就是真實,超越任何概念。

    沒有任何概念能夠恰當地描述它,甚至緣起的概念也是如此。

    為了确保衆生不執著于哲學概念,佛學還談及三無性,以免我們被三自性教義束縛。

    這是大乘佛教教義的實質所在。

     當了知實相的圓成實性,修行者已達緻無分别智。

    這是一種奇妙的圓融境界:主體與客體的區别不複存在。

    這并非一種遙不可及的狀态,隻要稍微堅持精進修習,我們至少能嘗到它的滋味。

     我的桌上有一疊孤兒扶助金申請書,我每天都翻譯一些。

    在我開始翻譯一份申請書之前,我會凝視照片中孩子的眼睛,仔細察看他的表情和特征。

     我感覺到我和每個孩子之間存在的深刻的聯系,這讓我能夠與他們進行特别的交流。

    當我将這種感受寫給你時,我看到,我在翻譯申請書那些簡單文字時,我在其中體驗到的交流,就是一種無分别心。

     我看不到有一個“我”在翻譯申請書幫助每個孩子,我看不到有哪個孩子在接受愛與幫助。

    孩子和我是一體的:沒有人在憐憫,沒有人在求助,沒有人在援助。

    沒有任務,沒有社會工作,沒有悲憫,沒有特别的智慧。

    這就是無分别心的時刻。

     當你體會實相的圓成實性,你庭前的杏樹就有可能完全地顯露它的本性。

    杏樹本身就是真理,就是實相,就是你自己。

    所有經過你庭前的人,有多少人真正好好地看過這棵杏樹?藝術家的心可能敏感些,他或她會比其他人更深入地看這棵樹。

    因為擁有一顆更開放的心,藝術家和樹之間必定存在某種交流。

     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心。

    假如你的心未被邪見蒙蔽,你會自然地融入與這棵樹的交流中。

    這棵杏樹将自己完完整整地呈現在你面前。

    洞徹杏樹就是見道。

    曾經有人請求一位禅師解釋實相的奧秘,禅師指着一棵柏樹說:庭前柏樹子。

     漲潮的聲音 當你的心獲得解脫,你會心懷慈悲:對自己慈悲,因為你曾受過無數的苦,因為你那時還不能将自己從邪見、憎恨、愚癡與憤怒中釋放出來;對他人慈悲,因為他現在還未能看清自己被邪見、憎恨與愚癡囚禁,并因此繼續被囚禁,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更多痛苦。

     現在請你以慈悲之眼看着自己與他人,像一個傾聽宇宙衆生哭訴的聖者,你的聲音是每一個徹底洞見實相的人發出的聲音。

    正如佛經描述大慈大悲觀世音的聲音: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勝彼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