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觀受念處
比丘們!比丘如何就感受觀察感受呢?
比丘們!比丘在經曆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快樂的感受。
在經曆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痛苦的感受。
在經曆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不苦不樂的感受。
在他執著于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執著于快樂的感受。
沒有執著于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沒有執著于快樂的感受。
在執著于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執著于痛苦的感受。
沒有執著于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沒有執著于痛苦的感受。
當執著于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執著于不苦不樂的感受。
沒有執著于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沒有執著于不苦不樂的感受。
于是他于内部就感受觀察感受,于外部就感受觀察感受,同時于内部、外部就感受觀察感受。
因此,他觀察感受當中不斷生起的現象,他觀察感受當中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觀察感受當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
于是他清楚覺知:“這是感受!”修成了隻有正念與覺照的境界,超越執著,不再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們!這就是比丘如何就感受觀察感受。
三、觀心念處
又,比丘們!比丘如何就心觀察心呢?
比丘們!當心有貪愛時,比丘清楚了知心有貪愛;當心沒有貪愛時,清楚了知心沒有貪愛。
當心有嗔恨時,清楚了知心有嗔恨;當心沒有嗔恨時,清楚了知心沒有嗔恨。
當心有愚癡時;清楚了知心有愚癡;當心沒有愚癡時,清楚了知心沒有愚癡。
當心收攝時,清楚了知心收攝;當心渙散時,清楚了知心渙散。
當心擴大時,清楚了知心擴大;當心不擴大時,清楚了知心不擴大。
當心有上時,清楚了知心有上;當心無上時,清楚了知心無上。
當心專注時,清楚了知心專注;當心不專注時,清楚了知心不專注。
當心解脫時,清楚了知心解脫;當心未解脫時,清楚了知心未解脫。
于是他就内心觀察心,就外在的心觀察心,同時就内在、外在的心觀察心。
因此,他觀察心中不斷生起的現象,他觀察心中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觀察心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
于是他清楚覺知:“這是心!”修成了隻有正念與覺照的境界,超越執著,不再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們!這就是比丘如何就心觀察心。
四、觀法念處
(一)五蘊
比丘們!比丘如何就諸法觀察諸法呢?比丘們!比丘就諸法觀察諸法,亦即就五蘊觀察諸法。
比丘們!比丘如何就諸法觀察諸法,亦即如何就五蘊觀察諸法?比丘們!當比丘生起貪欲時,他清楚了知:我生起貪欲;當比丘不起貪欲時,他清楚了知:我不起貪欲;他清楚了知,未生的貪欲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現在生起的貪欲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現在已去除的貪欲,未來不再生起。
當比丘生起嗔恚時,他清楚了知:我生起嗔恚;當比丘不起嗔恚時,他清楚了知:我不起嗔恚。
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嗔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現在生起的嗔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現在已去除的嗔恚,未來不再生起。
當比丘生起昏沉和睡眠時,他清楚了知:我生起昏沉和睡眠;當比丘不起昏沉和睡眠時,他清楚了知:我不起昏沉和睡眠。
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昏沉和睡眠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現在生起的昏沉和睡眠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現在已去除的昏沉和睡眠,未來不再生起。
當比丘生起掉舉和後悔時,他清楚了知:我生起掉舉和後悔;當比丘掉舉和後悔不起時,他清楚了知:我不起掉舉和後悔。
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掉舉和後悔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現在生起的掉舉和後悔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細緻已去除的掉舉和後悔,未來不再生起。
當比丘生起疑惑時,他清楚了知:我生起疑惑;當比丘不起疑惑時,他清楚了知:我不起疑惑。
他清楚了知,未生的疑惑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現在生起的疑惑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現在已去除的疑惑,未來不再生起。
于是他就内在的諸法觀察諸法,就外在的諸法觀察諸法,同時就内在、外在的諸法觀察諸法。
因此,他觀察諸法不斷生起的現象,他觀察諸法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觀察諸法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
于是他清楚覺知:這是諸法!修成了隻有正念與覺照的境界,超越執著,不再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們!這就是比丘如何就諸法觀察諸法,亦即就五蘊觀察諸法。
(二)五取蘊
比丘們!比丘如何就諸法觀察諸法呢?比丘們!比丘就諸法觀察諸法,亦即就五取蘊觀察諸法。
比丘們!比丘如何就諸法觀察諸法,亦即如何就五取蘊觀察諸法呢?比丘們!比丘清楚了知:這是色,這是色的生起,這是色的滅去;這是受,這是受的生起,這是受的滅去;這是想,這是想的生起,這是想的滅去;這是行,這是行的生起,這是行的滅去;這是識,這是識的生起,這是識的滅去。
于是她就内在的諸法觀察諸法,就外在的諸法觀察諸法,同時就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