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于圓滿。
若行者持續,堅持不移觀照、審視諸法,無分散意,能令第三覺支——精進覺支生起趨于圓滿。
若行者精進堅固,沉着住于修習之流,則離欲喜起,能令第四覺支——喜覺支生起趨于圓滿。
若行者住于喜的狀态,無分散意,能令身心輕安,身心輕安則令第五覺支——輕安覺支生起趨于圓滿。
若行者身心輕安,則心易于達于定境,能令第六覺支——定覺支生起趨于圓滿。
若行者住于甚深禅定中,能除諸分别,令第七覺支——舍覺支生起趨于圓滿。
諸比丘!如何廣修習七覺支,如何持續不斷修習,能令正智解脫完成?
行者住寂靜除,遵循七覺支之道,觀諸法離欲,可令念覺之修習,如是乃至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覺之修習,如此修習七覺支能令正智解脫完成。
佛世尊說此經已,諸比丘皆大歡喜。
佛經選讀(三)
觀心念:《學處集要》(5)
(5)梵文英譯:EdwardConze
菩薩四處尋找自己的心念。
但,是什麼心念呢?
既不是渴愛,也不是嗔恨或無明。
那麼,是過去?是未來?或是現在嗎?
但,過去已不複存在;未來還未來臨;現在又不确定。
迦葉!
這是因為心念無法從身内、身外,或身之内外間去捉摸。
這是因為心念無形、無色、不可見、不滞止,無法掌握,無法維持,又漂移不定。
諸佛從未見過心念,現在見不到,未來也不會見到。
諸佛從未見過的,又怎會有觀察的過程?除非是出自虛妄的想象認知?
心念就如魔術之幻,誕生于虛妄的想象力,幻現出千變萬狀。
心念就如川河之流,刹那也不停息,才剛迸現,就碎散消逝。
心念就如燈中之焰,随因緣遞變。
心念就如雷電,瞬間爆裂即杳無蹤迹……
菩薩四處尋找心念,于心内、心外都見不到,于五蘊、四大或六内處也找不到。
因為見不到,他轉而尋找心念的動向,并自問:“心念究竟來自何處?”
他想到:“心念的對象在哪裡,心念就在那裡生起。
”
那麼,心念是一回事,心念的對象是另一回事嗎?
不,心念的對象是什麼,心念就是什麼。
倘若心念是一回事,心念的對象是另一回事,那麼就有兩重心念了。
所以,心念的對象本身就是心念。
那麼,心念能觀察心念嗎?
不,心念無法觀察心念。
正如劍刃無法自砍,心念也見不着自身。
此外,不管怎麼從四面八方振蕩它、困住它,心念依舊源源不斷,毫不遲疑,敏捷如猴,飄忽如風。
它範圍迢遠,無形無體,瞬息萬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六境(色、聲、香、味、觸、法)相觸即被牽引,且随境流轉不休。
換個角度說,心念的穩定、一心、不動、不惱、專注一境與不散亂,即為正念。
佛經選讀(四)
不住無為:《維摩诘所說經》(6)
(6)《維摩诘所說經·菩薩行品》第十一(《大正藏》第14冊)中譯:鸠摩羅什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
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
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觀于無常,而不厭善本。
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
觀于無我,而誨人不倦。
觀于寂滅,而不永寂滅。
觀于遠離,而身心修善。
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
觀于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
觀于無漏,而不斷諸漏。
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衆生。
觀于空無,而不舍大悲。
觀于正法,而不随小乘。
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
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禅定、智慧。
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
具智慧故,不盡有為。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
滿本願故,不盡有為。
佛經選讀(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7)
(7)《大正藏》第8冊 中譯玄奘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缍,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颠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