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意思很多。
可是我們如果為了解釋方便起見,把它翻過來,那就是“智慧”。
有幾種的智能?如果是依照文字所産生的智能,就很膚淺了,你隻是随着文字理解它的義理,那是經本上的義理,跟你自己的心,跟你的悟得,關系不太大,隻能種個善根而已。
如果經過你的思考,經過你去做,就是修行了,觀照就是修行。
為什麼“色不異空”?為什麼“空不異色”?經過思惟修,你就知道“色不異空”是這麼一回事了;“空不異色”是反過來說。
這就等于實相般若所起的用,由這個用而達到它的體,實相般若就是真空體,般若經就是顯真空的。
在别的經上,“般若”的含義很多,有叫“真如”,有叫“實相”,有叫“法性”,有叫“性體”,經常講的“自性清淨心”,都是這個“般若”的含義。
在《大乘起信論》專講“如來藏性”,有的講“如來”,如如不動的“如如”,也就是“般若”的含義。
“實際”,實際理地;我們經常說“理性”啊,還講“畢竟空”,也是這個含義。
有時候講“中道”、“中谛”,都是這個“般若”含義。
對着那部經的意思來說的,同時還有個對機,哪些人聽?對聽的人說,使他能夠明瞭。
一切法都有種種的名詞,因為地點的條件、時間的種種不同,經的名字也就有變化。
那就是說,随着衆生能夠理解得到的來定個經名,有了名字才立個經文。
“波羅蜜”呢?應該說“波羅蜜多”。
我們平常講《金剛經》就說《金剛般若波羅蜜》,這部《心經》它加個“多”字。
“波羅”兩個字就是“彼岸”,“蜜多”是“到”,彼岸到。
那麼“此岸”是比喻什麼呢?所謂“此岸”是我們在這生死當中,在這無常的生滅當中輪轉。
我們經常說煩惱很重,那就是你想從此岸到達彼岸有些個煩惱障。
譬如剛才咱們說的那個船,到了中流是一樣的。
“涅盤”不生不滅,就證到彼岸了。
從此岸證到彼岸,有些個階位,有些個次第。
像我們初信,信心堅定的,這屬于十信位,但還沒入位;必須到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叫三賢位。
三賢位要修行一大阿僧祇劫,因為道力微弱,還降伏不住煩惱,這個煩惱是指着無明說的,塵沙無明還降伏不到,反而被煩惱降伏了,所以他離彼岸、離波羅蜜還很遠,遠波羅蜜。
從初地到七地菩薩,也要修一個阿僧祇劫,道力是增長很多了,這就能夠降伏煩惱,連根本煩惱都能降伏,這就是近波羅蜜,跟到彼岸相近了。
從八地菩薩不動地到法雲十地,還要修行一個阿僧祇劫。
釋迦牟尼佛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從三賢位到一至七地,完了,八地到十地,這三大阿僧祇劫的功行圓滿了,還要百劫修相好,才能夠成佛。
到了八地以後,就是不動地了,他對煩惱不但降伏,都能斷除,他的道力就增上了,把煩惱全部降伏,才能叫“大般若波羅蜜”,也還沒達到“究竟波羅蜜”,直到成佛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
“心”字是譬喻的意思,“經”字是我們翻譯的,順我們此度的,大家容易懂。
印度叫“修多羅”,它的含義就是“契機”、“契理”,跟“經”的意思相較,多出一種。
能跟諸佛所說的道理相合,跟我們自己真心的心理能契合,說法能夠契合一切衆生,叫契機。
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這叫修多羅,是“契機”的含義。
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過來的呢?《心經》一共有八種翻譯本,我們現在說的這個本子,是唐三藏玄奘法師翻譯的。
他去北印度學了十七年,回國之後,翻譯的經很多,這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一共翻了有七十三部經吧。
大家對玄奘法師的故事很清楚吧!他俗家姓陳,十三歲出家,出家後看到我們此處翻譯出來的經書,很多經确定不了,他有懷疑,要親自到印度留學,要親自去學習。
他在唐太宗貞觀三年出國,一直到貞觀十九年才回國,一共去了十七年。
翻譯的經典一共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心經》是這一千三百三十卷裡頭的一卷。
以下我們開始講這個經的含義。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按照這部經的說法,從修觀而得到自在,自在就得到解脫。
這部經就講到這個修行的功能,也就是般若的大用,般若的大用就是觀照,從觀照般若證到實相般若。
觀什麼呢?觀一切諸法,都是緣起的,沒有性體的,照見諸法皆空。
觀照就得了成就,得了成就就自在了。
我們經常講什麼事情看破了,看破了放下了,放下了就解脫了,解脫就自在了。
怎麼能看得破呢?經常想,觀就是想,想就是思惟修。
我們一般都把“觀”字當“看”字講,但這裡的“觀”當“心裡想”講,觀就是思惟修。
我們經常要看一看,看一看是用眼睛看,這裡是用心裡看。
看什麼呢?看一切的色法、心法是真的嗎?這樣來看。
如果你看到是假的,證得了空性,你就自在了。
自在是心無挂礙,無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