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英志站在山腳下,以崇敬無比的眼神,擡首仰視武當山嶽。
他蓦然明白了:“天下無敵”的念頭,為何會在這兒誕生。
在青城派六、七年,侯英志時常對青城山那秀麗壯美的風景贊歎不已;可是今天得見有“大嶽”稱号的武當山,方真真正正感受到何謂“雄奇”。
武當山勢甚奇特,四周地勢低下,但到了中央卻是突然奇峰群起。
特别在這早春時節,山色蒼翠幽深,散發着濃厚的古老神秘氣氛,難怪武當山自古被稱作“仙山”。
著名的“武當七十二峰”,一座座形貌猶如朝天的劍刃箭镞,競相矗立,互争氣勢;惟獨是被包圍在中間的最高峰天柱峰,如鶴立雞群般突出衆山,一柱擎天直沒雲端,如王者臨諸侯,孤高絕世。
再細看周圍衆山峰,形勢又仿佛向着天柱峰俯首朝拜——這正是武當山著名的“七十二峰朝大頂”勝景。
——“天下無敵”的風景。
侯英志不知不覺流下眼淚來,雙手緊緊抱着那柄武當長劍。
隻要是真正的武者,不可能拒絕這風景的震撼。
——武當派的所有人,就是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每天以這樣的山勢作修練的背景。
侯英志一想到此,胸膛就如火燒般灼熱起來。
當中有自慚、羨慕與嫉妒,也有興奮。
因為他自己也快将成為他們的其中一人。
離開成都已有兩個多月。
侯英志自十二歲拜入青城門下,這才是第一次出門,平生沒有獨自遠行的經驗。
要在多山的四川走陸路,又不熟路向,故此多花了許多日子,才終于抵達。
然而這不是旅途的終點。
真正的旅途,從這裡才展開。
在山腳下看守山門牌坊的,是一個屬于“元和觀”的小道士。
在他領路下,侯英志步上以山石鋪砌的拜山神道,登至山麓,再轉往西行。
不一會兒,武當派的總本山——“遇真宮”已在眼前。
此地背靠鳳凰山,面朝九龍山,左為望仙台,右有黑虎洞,山水環抱,形勢佳妙,正是本朝初年,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結庵修練之地。
及後成祖皇帝朱棣大修武當,為張真人于此敕建“遇真宮”,永樂十五年竣工,落成殿堂房舍近百間,其後又逐漸增建。
侯英志跨步踏進那琉璃瓦的八字宮門,眼前是個用青石闆鋪得平整的大廣場,比青城派“玄門舍”的教習場廣闊得多。
廣場的正對面,正是“遇真宮”主殿“真仙殿”。
那朱紅牆垣的殿宇,高高矗立在飾有欄杆的崇台之上,庑殿頂四角單檐飛展,其非凡氣勢遠遠淩駕青城派的“歸元堂”。
侯英志心頭不免又是一股震撼。
——這兒。
就是這兒。
但同時侯英志感到奇怪。
他原以為,矢志稱霸武林的武當派,其本部定必守備森嚴。
怎料他從神道上山,一直入了“遇真宮”大門,竟還沒有遇過一個武當派的人。
面前那廣場裡隻有幾名老役工在打掃,也是對他未瞧一眼。
假如不知就裡,還以為這兒隻是一座門庭冷落的道觀。
那帶路的小道士似對此地甚為戒懼,未有随侯英志踏入宮門,在門外已匆匆告退。
侯英志不知如何是好。
他心想,不如拉一個役工問問吧,也就踏入廣場裡。
才在青石闆上走了數步,侯英志突然止住了。
“請現身引路。
”他向四周轉了一圈,恭敬地拱拳行禮。
他并不知道對方藏身在何處,但确知自己從上山以後就已被人監視——一半是因為有種說不出的異樣感覺,另一半是因為深信,武當派不可能松懈至此。
“我知道的。
”侯英志又說:“要不是我帶着這柄武當劍,恐怕已經血濺在登山的神道上。
”
“你這小子,有意思。
”
聲音來自上方。
侯英志擡頭,看見一個穿着褐色衣服的身影,蹲跪在高高的宮門頂那琉璃瓦面上。
那人自丈多高的門頂一躍而下,雙足着地的瞬間又向橫跳了一小步,那落地的力量即神奇地化去,無一點聲響。
這功夫,不僅僅是武當派的“梯雲縱”輕功,而是把“太極”的化勁用于雙腿上,才能如此卸力于無形。
此人身材高瘦,手腿異常修長,讓人聯想起一隻螳螂。
長臉甚白皙,似乎很少見到陽光,一雙細眼冷光四射。
他雙肩和腰間束着皮革帶子,各處都有皮鞘,挂帶着共六柄僅一尺餘長的短小飛劍。
“我沒有現身,是想看看你。
”這男子微笑說。
侯英志明白他話中的意思:對方是借着觀察行走的步姿,判斷自己的武功高低和來路。
侯英志自己當然沒有到達這境地,但他聽過青城派的師兄說,武者隻要功力和經驗夠深,自然有這觀敵于微的能耐。
“那麼閣下必已知道……”侯英志雙手恭敬地舉起手中長劍。
“我這柄武當劍,不是搶回來的。
”
那男子的嘴巴又咧開了一點點。
他面貌雖冷,但笑容卻真誠。
“所以我說,你這小子有意思。
”
侯英志還是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