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二章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首頁
    身分、職業和生活狀況。

     上一次我錯過了,可這第二次我卻全程參與,且印象深刻。

     上門來的普查員是個走路有點兒跛的年輕人,一進屋便喊了家父一聲:“啟京先生。

    ”家父愣了一會兒,道:“你是——”普查員湊到家父跟前低聲說了兩句話,又昂聲道:“其實合該有緣,不必見外——咱們還是同一條船來的,隻那時候兒我還小,才十來歲,啟京先生一定不記得了。

    ”說完徑自一屁股坐進一張藤圈椅裡,一手往茶幾上擱下一個厚甸甸的紙冊子,另隻手往椅腳邊拄起一支大約有茶杯口粗細的長條筒子。

     家父在這一刻改了語————:“怎麼?怎麼是您——您怎麼親自來了?這,不是戶口普查麼?”“若不趁着這個機會來拜望拜望,就太失禮了。

    啟京先生投師忒早,是“理”字輩兒前人,無論如何我也得親自登門請教的。

    ” “這怎麼敢當呢?”家父從家母手裡接過一杯熱茶,捧上前就幾面放下,倒退一步,甩兩下袖子,右膝打個彎顫——分神見我坐在一旁,狠狠白了我一眼,我連忙彈站起來。

    那普查員卻笑道:“别介!孩子是空子,您也不必多禮;我這腿子前兩年行功岔脈,不靈便了。

    咱們坐着叙罷。

    ”家父倒也奇怪,始終沒坐下。

    其情狀好似我們在學校裡給叫到訓導處捱罵的一般——雙手貼緊褲縫、微垂着腦袋,嘴唇一開一阖,彷佛答着,可㈱㈩不了聲。

     “我聽二才他們說啟京先生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是風雅中人。

    因此尋思:要給啟京先生帶個什麼見面禮兒好些——什麼南北貨也罷、舶來品也罷,哪怕是金珠瑪瑙,恐怕都嫌伧俗了呢!我于是在祖宗家門兒翻箱倒籠,尋覓了半天,給找着這個——”普查員說着,朝椅腳邊那長條筒子一指,繼續說道:“是“老爺子”生前珍藏的一幅畫,上下皆無款識,看起來倒極像是“老爺子”的先師方先生的筆墨。

    鳳梧公的畫——啟京先生是知道的——可說是價値連城了。

    庋而藏之,可以傳世;哪怕是眞有什麼應急之需,到處也都有識貨的行家。

    尤其是沒有題款,脫手更方便——” “您太客氣了。

    這禮物太貴重,張某人不敢收,也收不起。

    我隻身在外行走多年,兩度投軍,早已是逃家光棍;豈能再糟踐老爺子的珍藏、鳳梧公的墨寶?不不不、您還是拿回去罷。

    ” 說也奇怪,這普查員自此根本就不理這個茬兒了,另岔一題,問道:“聽說這一趟啟京先生回部任差,是一位李資政給薦的,可有此事?” “這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薦這差使的是位王代表,至于王代表又請托了什麼貴人,我就不太清楚了。

    ” “那麼,您也沒見過李資政喽?” “王代表是介紹過一位先生見了一面,到差之後也沒再會過。

    ” “那好。

    ”普查員伸手捧起茶杯,掀開蓋兒撥散了浮葉,卻沒喝,又把蓋兒阖上,笑道:“啟京先生應該聽說這兩年匪諜潛伏分子十分猖獗的情況罷?”家父嗫嚅着,好像應了句什麼。

     “這一向都有情報說:暗裡不少活動,要破壞咱們反攻的大業。

    啟京先生既然人在部裡,也就不需要我多嘴多舌地嚼咕什麼了——一切,都以救國救民的任務為先;啟京先生請千萬留意,若有什麼不尴不尬的人物動靜,務必同二才方面知會一聲。

    ” 說完,普查員拾起幾上的紙冊,朝家父晃了晃,意思彷佛是說:“就這樣兒了”随即一拱手,左掌右拳揖了揖。

    家父更是虔敬異常,當下分甩雙袖,右膝打個彎顫,道:“恭送尊駕——” “免免免——”普查員扭身推門,出去的時候朝我擠了擠眼睛,又揚聲沖家父道:“别忘了! 我是來普查的。

    ” 老實說:原本期待着像過年守歲一樣通宵待客、接受“普查”的我其實是失望的。

    再加上日後從小三、小四甚至徐老三等别家的夥子們口中所得知的情況,也頗令我不快——在旁人家,那二儀的确熱鬧非凡。

    有人說普查員談笑風聲、言辭親和;有人說普查員容貌嬌美、豔光四射。

    接待他們的家庭總竭盡所有地端出瓜子糖果,有如迎迓一位遠道而來的嬌客,衆人圍/閑話,笑逐顔開—— 果眞像過了個大年一樣。

    我能湊什麼說的?我說我家來了個長了條木腿的情報人員,那條腿是被匪諜打傷之後鋸斷、重新配置的義肢。

    除了小五之外,沒有誰相信我編的故事。

     倒是那普查員送給家父的一張畫有些意思。

    當年在南京東路、遼甯街的老眷舍家戶之間,都是竹篾子芯兒糊黏土砌成的土牆,逢上地震就裂,長長一道璺子,現成是個鑿壁引光的态勢。

    家母便把那畫張挂起來,正擋住那裂痕,也屛阻了隔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