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可歎啊!所以《洛陽伽藍記》有感而發這樣的言論,揭露了現世的醜陋。
不這樣一語道破,那麼《傳燈錄》上記載的前輩真善知識,與當今喜歡留名留姓插入祖先圖像的人,如何分别呢?以後是我的弟子,不要随便牽扯什麼達官貴人,來裝飾點綴我的不足呀。
二二、莊子(一)
有一位俗人,聚集一些年少的沙彌在一起講解《莊子》,狂妄地說:“《南華經》的義理勝過《楞嚴經》。
”一時間出家人和居士等都沒有出面批駁他的謬論。
《南華經》在世俗的書中确實高妙,而說它勝過《楞嚴經》,那也太可笑了。
這位俗士固然是村野學究,他的品學猥瑣低下不值得計較;他的話也沒有什麼深意,不需要辨析,隻是擔心誤導那些小沙彌罷了。
不過那些沙彌中稍有點聰明敏銳的,時間長了也自然知道真僞。
就好比說“黃銅勝過黃金”的話來欺騙小孩子,小孩兒長大之後,必會往騙子臉上吐唾沫。
二三、莊子(二)
有人說:“《莊子》的義理是下劣了,但文筆玄奧、曠達、空靈、放逸,令人可以喜悅可以驚愕,這是佛經所沒有的。
那些寫古文辭賦的以及學八股文的,都以他為榜樣,難道不是嗎?”我說:“佛教的經典裡,所謂真正的辭義是沒有文字可表達的。
而與世人比較文采,就如同春天與百花争顔色,差别不用說了。
再說你要比文采,不是還有儒家的‘六經四子’擺在那裡的嗎?其中孔子是集大成者。
我試着比喻:孔子的文章,正大光明,如日月啊;那《南華經》呢,好的如群星中的閃亮,不好的如野火。
孔子的文章,蓄積汪洋,如河海啊;《南華經》呢,好的如瀑布驚濤,不好的如散亂的流水。
孔子的文章,圓融溫潤,如美玉啊;《南華經》呢,好的如水晶琉璃,不好的如僞劣玉石。
孔子的文章,親切樸實,如五谷啊;《南華經》呢,好的如南方的荔枝,北方的葡萄,不好的如未成熟的梨與柿子。
這還是粗略的比較,寫文章的應該以誰為師呢?何況出家人并不以文章為主業啊。
”
二四、莊子(三)
問:“古代尊敬的前輩注解經典或者發明論點,也有引用莊子的話,為什麼呢?”答:“中國的書藉著作,周文王、孔夫子、老子、莊子的最突出了。
而佛經來自五天竺印度,要借這裡的語言來闡發說明,不引用他們的話,引用誰的呢?但一般也是借用他們的話,不完全引用它們的涵義,比較接近而已,因為有點像而不是真的一樣啊。
南方人到北方,北方人不知道有船這個東西,南方人就指北方人的車解釋說:‘我們的船運東西到很遠的地方去,就像你們這裡的車一樣。
’這是借車來說明船的作用,而不是以為車就是船了。
”
二五、養老書
有人彙編養老書,日常保養所用食物,大多數是炮制烹煮動物。
至于說雀鳥、大雁、野雞、鴛鴦、野兔、駝鳥、鹿、熊等這些野生動物,許多豪門子弟都還沒接觸過。
從前大德說過:“任你怎麼善于保養,也難與死魔抗争。
”為什麼到老還不肯息滅殺心,反而更多殺生?誤導天下老人和他們的後代都陷落地獄去的,就是這種養老的書。
孔子說:“老年人應能安度晚年。
”當然不會教人殺生來安度晚年。
孟子說:“七十歲可以吃肉。
”但也不會教人吃遍所有衆生肉啊。
開啟先例的人應該好好想想。
二六、心得
用耳朵聽所得到的,不如用眼睛看讀所得到的更廣;用眼睛看讀所得到的,不如用心覺悟所得到的更加深廣啊。
把心當作君主,把眼睛當作臣子,把耳朵當作輔佐,就可以了。
把眼睛當作心,這是下等了,再把耳朵當作眼睛,那就是下下等了。
二七、祀神不用牲
杭州的風俗是年末要祭祀神祗,大型活動是殺豬宰羊,次等的就用豬頭、雞、魚之類。
我還沒有出家的時候,持不殺生的戒,因此用蔬菜水果代替。
我家所有人,包括不到一米的小孩,沒有不感到驚愕的,認為這樣做絕對不可以。
我點香秉燭大聲對神明表白說:“我奉持戒律不殺生。
如果殺生來祭祀,不僅是我的罪過,而且也不是你們神明的福報。
不過這個意思是我自己一人決定,其他人都是要用肉的。
如果神明不高興,所有災禍應加在我身上,如果濫傷無辜,那就不是所謂‘聰明正直’的神了。
”我的家人還是為我擔心。
但過了一年全家都平安無恙。
所以就成了慣例。
二八、好樂
人在世間各有所好,也是各随各的愛好度過一生而到老,但高尚和低劣有所不同了。
最低劣的是貪财,其次是好色,再其次是愛喝酒。
稍微清高的,或者愛好古董玩器的,或者愛好琴棋書畫的,或者愛好遊山玩水的,或者愛好吟詩作賦的。
又進一步的,就是好讀書,開卷有益。
所有愛好之中,讀書是比較好的了,但這還是世間法。
更進一步的,就是好讀佛經。
再更進一步,卻是好清淨自己的心,愛好到清淨自己的心,那是世間世外的愛好中最殊勝的了。
慢慢進入極佳的境界就像“倒吃幹蔗”的比喻。
二九、世智當悟
智慧有兩種:一種是世間範圍的智慧,另一種是超出世間範圍的智慧。
世間的智慧又有兩種:第一種是學問廣博、高談闊論、技藝超長、謀略深遠,主要是以知識多、懂的多而勝過其他人的;第二種是明辨善惡、分别邪正,做他應當做的,不做他不應當做的。
僅有第一種,那叫“狂智”,會堕落三惡道;兼有第二種,這叫“正智”,會得到人天的果報。
為什麼呢?品德勝過才華的是君子;才華勝過品德的是小人啊。
超出世間的智慧也有兩種:一種是能夠認識佛法、四聖谛、六度波蘿蜜等,依佛法教導奉行的;一種是破除無明煩惱,确實了悟、徹見本心自性的。
僅有前一種,也是超出世間的智慧了,這叫“漸漸修入”;兼有後一種,就是超出世間的上上等智慧了,而這叫“頓超佛地”。
為什麼呢?隻要抓住根本,不愁枝末細節;隻抓住枝節,卻未必得到根本啊。
現在有人偶爾得到一點世間智慧,便以為大徹大悟了,怎麼荒謬愚昧的這樣過分?
三○、時不可蹉
一般剛剛出家的人,修行的心必定勇猛銳利,應當趁這個時機,一鼓作氣狠下工夫,打牢基礎。
如果不急不慌,慢慢悠悠,錯過這個時期,将來或住持寺院,或收徒衆,或信徒施主交往平繁廣泛,就多被這些事拖累,把最初的志向都漸漸埋沒了,修行人不可不知。
三一、念佛鬼敬
海昌有某村民。
一老婦人死了,她的魂魄附在她家人身上說她生前的事,以及陰府善惡報應的事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