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輪品 第二〉

首頁
    的煩惱,這個定還有思惑的煩惱,并不是聖人。

    但是,不是無想,異于無想。

    後面這兩句話已非無想,異于無想。

    這怎麼解釋呢?非想就是不思惟,沒想了。

    沒想等于空寂了,這個意思就是說異于無想定,不是完全空寂的。

     四無邊處定,這四種境界是由思惟而得的定。

    無色界定,這是對治什麼呢?對治束縛的,對治惑業給我們的束縛。

    換句話說,我們對于外面的境界相都有一種感受。

    這四個是離開你的感受,離開外邊境界相的感受。

    換句話說,得了這個定,我們的攀緣心,停息下來了。

    為什麼這四種定一個比一個進步一點?總說,就叫四無色定,無色界定。

    在唯識裡頭講得很清楚。

     這裡面有三種神變,這三種神變又作三種示導,三種示現,三種教化。

    佛菩薩教化衆生的時候,他示現身業、口業、意業的德和用。

     第一個是神通變現。

    菩薩哀憫這些受地獄苦的衆生,他現神通力,這叫神通變現。

    以他的神通力,滅掉刀山、火海、地獄等種種刑具。

    他以神通力降伏這種現象的時候,在地獄受苦的衆生,就可以超生了,就可以生人、生天。

    這就是神通變現。

     第二個是記說變現。

    記說變現也是菩薩哀憫這個地獄苦的衆生,思念什麼,就來給他說什麼法。

    菩薩是有神通的,因機說法,心裡念什麼,佛就給他說什麼法。

    令衆生借這個法力,從地獄出來了。

    假菩薩的降伏,以這個說法的力量,從地獄出來,生到天人之中,受到快樂。

    但是,這是菩薩的他心通。

    衆生可以在地獄能感到菩薩來說法,隻是機會太渺茫了。

     怎麼樣才能感受到呢?除非在你這一生之中,沒下地獄之前,或者對地藏,對觀音、普賢、文殊,或者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你有誠懇的信仰力,而且每一種業去還報。

    雖然臨終的時候,正念掌握不住,還報就下地獄了。

    但是你的善根力量很強,就感應佛菩薩。

    這個衆生他現在下地獄了,過去他跟我有因緣,有一定的修為。

    那樣子,菩薩才能跟你互通得到。

    或者仗六親的力量去求懇祈,請這位菩薩去救度,就像地藏菩薩的母親,由于她的感招,她的母親可以生天了。

    像目犍連尊者,他的母親堕到餓鬼道。

    想以他的神通力量救他的母親,可是他的力量不行。

    他給他母親的飲食,都變成火。

    他就求佛救他的母親,佛叫他在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供養大衆僧,假供養大衆僧的力量,以這個力量超度他的母親,以大衆的施食,就可能得到飲食了。

    這種是神變,說法的神變。

    如果在地獄還能聞到菩薩說法,那就不容易,比我們現在到法會共同學習,難得多。

     第三種是教誡變現,也就是菩薩發了慈悲心,說法來教誡他,藉這個教誡,得出地獄,能夠拔禍,但是得有漏盡通的大菩薩才能夠到地獄。

    有這三種神變的菩薩,或者示導,或者示現,或者教化,很不容易。

    這是佛在經文上說的。

     這個國王,或者政府,對他的國界,凡是有危險處的,說他那個地方可以作遊樂場所。

    那個地方建大都市,這些都是防犯外敵侵入,又防犯偷盜搶劫。

    所以在他國界之内,使外敵不容易藏伏、侵略。

    他就設置種種巡邏防犯,安置在國境,使怨敵惡友不能夠藏伏到我們的國家。

    同時使這個國家的人民安居樂業,離諸迫害,離諸苦難。

    這個國王成就這個王輪,之後,他的國家就增長安樂,生活有保障。

    同時,怨敵惡友,常時不來侵擾,人民安居樂業。

     人家說心廣體胖,心要寬敝一點,身體會胖。

    如果是國界很安定,大家沒有顧慮,無論士農工商都很好的,管你做什麼,你心安了,自然就增長福壽了,沒有什麼憂愁了。

    最損傷身體壽命的就是憂愁。

    為什麼要憂愁呢??生活沒有保障,身體受侵擾。

    你看到哪一國家的生活比較好一點,就證明那個國家的法律、政治,對他人民的關護就好一些。

    如果這個國家保護不了他國内的人民,這并不是說天災,而是說人禍。

    以下就說佛輪。

     【“善男子,如是如來以其佛眼,如實了知一切有情補特伽羅,有貪有瞋有癡心等,如實了知是諸有情種種煩惱病行差别。

    如來知已,便起無量精進勇猛方便勢力,随其所宜,授以種種修定妙藥,令諸有情精勤修學,除煩惱病。

    ”】 “善男子,如是如來以其佛眼,如實了知一切有情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有十種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是個名詞,就是指輪回受生而言,第一種的補特伽羅是不種善根的。

    在過去世中或者現生中,他沒有菩提的善根,也沒有發過心。

    不種善根,就是作惡,沒有作善事的因。

     第二種,他未修福業,沒有對人家作過布施,換句話說沒有幫助過人,乃至于沒有接近過佛法。

    要接近過佛法,才說受戒、持戒。

    未修福業,也是多作惡行的。

     第三種,雜染相續,也就是貪瞋癡,身邊戒禁邪這些煩惱很多,這也是沒有善根。

    貪瞋癡的雜染很重,而且相續不絕,也就是不間斷作貪瞋癡的惡業。

     第四種,随惡有情。

    因為他的善業惡業,好像是不定性的。

    遇着善友了,他就學善了。

    遇着善友,他就學善了。

    遇着惡友,他就去行惡了。

    這是說由于他過去的善根少了,遇不到善友。

    要是遇到善友了,他又不能夠跟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