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1.至關重要的大事
古長書到了官運亨通的時候了。
事先沒有任何先兆,就當副市長了。
可大家又并不覺得意外,也就是說他到那個火候了。
他在大明縣的時候,在全省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到了金安市,他再度把自己的影響力和個人能力提升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得到了廣大幹部的普遍認可,即使在省委也是如雷貫耳。
也就是說,提拔古長書當副市長,是天經地義,衆望所歸。
反過來講,如果提拔了别人而不提拔古長書,那麼古長書就真是懷才不遇了。
一般人懷才不遇可能很正常,可古長書懷才不遇就可能不正常了,因為他曾經是英雄形象,是典型人物,他的聰明才智與施政風範都是響當當的。
不提拔提他提拔誰?從政治倫理上講,如果該提的不提,不該提的提了,這也是一種亂倫。
在市政府的班子裡,以前主管工業的劉副市長當了常務副市長。
古長書就接替劉副市長主管工業。
這時候省委調整省級機關的班子,劉副市長調到省外貿局去了,作了主持工作的副局長。
這又給古長書騰出了位子,古長書就很快做了常務副市長。
如果論資排輩,常務副市長應當是李修明的,可李修明年齡大了一點,加之身體出了毛病,就轉到市人大常委會當主任去了。
按照一般慣例,隻有常務副市長或市長才能去當人大主任,可讓李修明直接邁出一大步,這也是汪書記的用人策略。
他主要是覺得,李修明大多數時間都在市級機關工作,過分求穩怕亂,就會缺乏闖勁。
繼續在政府部門幹下去,對工作是不利的。
再說,還有個班子結構的平衡問題,古長書曾經是李修明的部下,如果讓古長書當常務副市長,李修明一般副市長,會帶來諸多矛盾。
為了保住古長書這一頭,就讓李修明當人大主任了,這對他也是個比較合适的位置。
但有政治經驗的人會看出來,這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事風向标,讓古長書當常務副市長不是目的,讓他當市長才是目的。
這隻是第一步。
人們對汪書記的這些猜測,很快從一件小事上得到了印證。
省委鄭書記到金安市來,接風洗塵的第一頓飯,汪書記就隻叫了市長,人大主任和古長書。
一見面,汪書記就對省委書記介紹說:“這是我們最新銳的年輕領導古長書。
”省委書記抓住古長書的手,說:“我見過。
你在大明縣當團委書記時,那年舍己救人,評為全省十大傑出青年,做事迹報告時,我聽過你的報告,很感人。
那時我剛當副省長。
”
但這事古長書早忘了,他隻記得當時的副省長還接見過他。
鄭書記是個性情直爽的人,架子不大。
古長書早就認真研究過領導獲取對下屬好感的各種方式。
一種是工作彙報,講了成績就高興,也不管那成績是真是假。
一種是通過下屬對他的低三下四而獲取好感,下屬越是對他阿谀奉承,他越是覺得下屬親近于他。
還有一種,就是聽下屬談話的思路,通過談話窺視一個人的思想政治品格和個人品質修養。
顯然,鄭書記就屬于後者。
鄭書記一臉堆笑,象老友相逢一樣侃侃而談,古長書原本的矜持就減少了許多,心裡暖和了,思維也活躍了。
古長書說:“真不好意思,你是我的領導,我沒機會聽你的報告,你卻先聽了我的報告。
簡直是本末倒置了。
”
鄭書記說:“這種本末倒置很常見。
我聽過許多農民的聲音,可許多農民并沒有聽到過我的聲音。
”
古長書說:“善于傾聽百姓聲音的領導就是這樣的。
至于許多農民沒有聽到你的聲音,那是我們對省委精神貫徹落實得不夠好,責任出在我們這個中間環節上。
”
古長書口才不錯,對答如流,鄭書記是滿心喜歡。
金安市市長也是從省政府下來任職的,鄭書記來時,市長當時正在下面縣上,汪書記也沒通知他回來。
直到他們陪同鄭書記吃完飯後,汪書記才讓古長書給市長打電話,讓他回市裡來彙報工作。
市長回來後直奔鄭書記下榻的飯店,一再表明自己知道得遲了,路上又堵了車,有點歉意。
可鄭書記隻顧跟汪書記和古長書說話去了,對市長顯得比較冷淡,似乎并不在乎他來與不來。
市長受到冷落,古長書就感到不自在,在說話的時候不時地提到市長怎樣怎樣,是在有意引起省委書記對市長的關注。
古長書不明白汪書記為什麼這樣安排。
按照慣例,省委書記下來,按說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都要到場迎接的。
可汪書記偏偏要在鄭書記來到金安之後,隻是把古長書一個人叫來了。
這裡面當然有一些很隐秘的問題,古長書當副市長後,汪書記跟現任的市長就有些貌合神離,他們甚至在常委會上因政見不同而争辯起來。
雖說也是因為工作,但難免影響個人情緒。
作為一個重要的常委之一,古長書就覺得自己夾在中間不好做人。
他唯一的辦法,是對他們倆的态度保持一樣,都是領導,誰都不親近,誰都不得罪,實行等距離交往。
在他看來,領導之間的矛盾,往往說不清誰是誰非,他們都是能人,隻存在立場觀點和方法問題,不存在好人壞人的區分。
所以,古長書堅定不移地在中間立場上,成為他們雙方共同争取的對象。
古長書雖說是保持中立,但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