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廣知:唐朝轶史 晚唐食人記

首頁
    《酉陽雜俎》中所記載的下面這則故事不能不使人瞠目結舌: 李廓在颍州,獲光火賊七人,前後殺人,必食其肉。

    獄具,廓問食人之故,其首言:“某受教于巨盜,食人肉者夜入,人家必昏沉,或有魇不悟者,故不得不食。

    ”兩京逆旅中,多畫鹦鹆及茶椀,賊謂之鹦鹆辣者,記嘴所向;椀子辣者,亦示其緩急也。

     李廓是晚唐人,曾任颍州刺史,當時在他管轄下的地界發生了這樣一件奇事:一日,官府捉住一夥盜賊,一共七人,令人驚異的是,他們開工前,往往先吃幾條人大腿,這聽上去确實恐怖。

    刺史李廓得知此事後也很好奇,一日午後,他親自審訊盜賊,開始幾個盜賊還不想說,經一番刑罰,那為首的盜賊才開口:“幹我們這行的,有個老大,當然現在已退休了。

    但說起此人,可算得上是我們大唐的巨盜了,是我們這些人的超級偶像。

    經人引見,已金盆洗手的他老人家終于接見了我們,在我們的哀求下,他教給我們一個本領或稱之為秘訣:打劫前,若先吃了人肉,那麼夜入人家,其家裡人必昏沉不醒;或如中魇症一般,呆傻不知反抗。

    望着那齒白唇紅、鶴發童顔的老爺子的權威勁兒,我們不得不信,後來就試着……” 李廓在唐朝的那個午後陷入迷思,我們暫且不管,卻說段成式在這段故事後還提到一句:“兩京逆旅中,多畫及茶椀,賊謂之鹦鹆辣者,記嘴所向;椀子辣者,亦示其緩急也。

    ”這段文字一如唐朝的江湖黑話,令人難解。

    “兩京逆旅”指長安和洛陽之間的旅舍,這沒有問題。

    但後面的話是什麼意思呢?難道暗示了什麼?試着推測如下:長安、洛陽之間的旅舍中,廳堂的牆壁上,多畫有鹦鹆(類似于鹦鹉的一種鳥)、茶椀(同“碗”),鹦鹆圖形被盜賊稱為“鹦鹆辣”,以其嘴的方向為标記,暗示被盯上的目标所去的方向;茶椀圖形被盜賊稱為“椀子辣”,以碗口的大小來暗示目标行動的緩急(或為預警信号,暗示同夥這一地區官府捕快的多少與行動)。

    抑或,還有其他别的解釋? 當然,這則故事的核心是盜賊吃人。

    它在不經意間透露出晚唐局勢的動蕩。

    在黃巢之亂開始前,各地不時爆發的饑荒已像瘟疫一樣漸漸蔓延開了,并出現了吃人的現象。

    在本故事中,盜賊在開工前吃人,可以被認為是當時吃人大背景下的一個變異。

    在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是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戰争;但最殘酷的一次則是唐朝末年的黃巢之亂。

    黃巢年輕時熱心于功名,曾多次赴長安、洛陽趕考,但均不成功。

    換一般人也就忍了,回家該幹什麼幹什麼去了。

    但黃巢不行。

    黃巢身為鹽販,相當于在今天倒騰毒品,是冒着殺頭危險的,這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