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廣知:唐朝轶史 讨武瞾檄

首頁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駱賓王是我們人生中接觸到的第一個詩人,因為一上小學我們就扯着嗓子“鵝鵝鵝”了。那是他7歲時的作品。作為初唐四傑之一,他與王勃、楊炯和盧照鄰一起打造了大唐詩歌良好的開局。但給詩人帶來真正光榮的并不是詩歌作品,而是他在六十多歲時鬼使神差地寫下的一篇檄文。在《酉陽雜俎》中,記載了這則著名的故事:

    駱賓王為徐敬業作檄,極疏大周過惡,則天覽及“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安在”,不悅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

    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中歲數最大的,比王勃大三十多歲。考察他的一生,很不得志。他不是在他人幕中做文書,就是做小地方官,及至最後為臨海縣丞,心有不爽的他終棄官而去,漫遊江淮。而命運正在這裡轉了個彎:嗣聖元年即公元684年秋,大唐名将徐世勣之孫,同樣不得志的徐敬業在被貶南下途中拉人結夥,于揚州造了武則天的反。兩個不得志的人相遇了:駱賓王投入徐敬業幕府,并寫出被稱為千古第一檄文的《為徐敬業讨武瞾檄》。

    “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此檄文寫得确實好。千年後我們讀其中的句子仍有上馬揮刀奔赴疆場的沖動。檄文就是廣告,能寫到讓你産生沖動的效果便是最大的成功了。從這個角度說,駱是唐朝最好的文案。隻是最後徐敬業負了駱賓王的這曠世檄文:沒多久叛亂就失敗了。當然也不怨徐。作為策劃人的徐敬業,按理說也不是個善主兒,他是大唐第一名将英國公徐世勣之孫,他的新聞也曾出現在《酉陽雜俎》中:“徐敬業年十餘歲,好彈射,英公每曰:‘此兒不善,将赤吾族。’射必溢镝,走馬若滅,老騎不能及。英公嘗獵,命敬業入林趁獸,因乘風縱火,意欲殺之。敬業知無所避,遂屠馬腹,伏其中,火過,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要怨就怨武則天太強了,屬于一千年才出一個的人物,哪是好對付的。話說武則天,她在看到駱賓王寫的狂卷自己的檄文後,大賞其才,即使讀到“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時,也隻是微笑而已。當讀到“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時,大為不悅,不是痛恨駱賓王,而是責怪他的宰相:“這是你的失職啊,像駱賓王這樣的人才怎麼沒能發現并留住呢?”這是裝天下的心懷。所以,武則天當時雖大殺李唐宗室,但有唐一代包括皇家在内依舊對這個女人保持敬畏與膜拜,即使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發動“神龍之變”逼迫武則天退位後,帝國的新皇帝和滿朝大臣依舊視武為太上皇,對其恭恭敬敬,頻繁地去後宮朝拜。

    我們還是說讓武則天惦記着的駱賓王吧。駱賓王是浙江義烏人,現在這個地方是中國最著名的小商品批發地。他的一生,于仕途上也和小商品一樣不起眼。徐敬業兵敗後被殺,駱賓王則不知所終,其結局成了千古謎團。這一年他已經六十多歲了。有人說,他跟徐敬業一樣也被殺了;還有人則說,死是死了,但是投水自殺;還有人說沒死,出家了;另有人說,他潛藏進山林,甚至說他渡海去了日本。無論如何,他永遠地消失在了唐朝的天空下。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