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廣知:唐朝轶史 李白與杜甫

首頁
古代文人成名何其難!在沒有現代傳媒的情況下,靠着毛筆在紙上寫詩文的他們,通過口口相傳,仍能“名播海内”,可見優秀到什麼地步。在《酉陽雜俎》記載了一則有關李白的故事:

    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見,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上不覺亡萬乘之尊,因命納屦,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及出,上指白謂力士曰:“此人固窮相。”白前後三拟詞選,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賦》、《别賦》。及祿山反,制《胡無人》,言:“太白入月敵可摧。”及祿山死,太白蝕月。衆言李白唯戲杜考功“飯顆山頭”之句,成式偶見李白祠亭上《宴别杜考功》詩,今錄首尾曰:“我覺秋興逸,誰言秋興悲?山将落日去,水共晴空宜。”“煙歸碧海夕,雁度青天時。相失各萬裡,茫然空爾思。”

    這段故事有兩個看點:A.放曠不羁的李白叫高力士為他脫靴子;B.李白與杜甫的關系問題。至于唐玄宗說李白“窮相”,李白在宮内三拟詞選皆不如意,以及太白星蝕月亮而安史之亂結束,都無可深究的。關于高力士為李白脫靴子這件轶聞,因隻見于《酉陽雜俎》,所以從新聞角度來看顯得特别珍貴。而最令人關心的,還是下面這個看點:李白和杜甫的關系到底如何?

    唐玄宗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相遇于東都洛陽。後來人們對此有至高的評價,認為這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令人心跳的相遇。于是就說,李白和杜甫惺惺相惜,從此結下深厚的友誼。年歲小的杜甫對李白的無限景仰是真的,在他的一生中寫了很多詩獻給李白,比如《飲中八仙歌》《贈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隐居》《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等;但李白似心不在焉,寫給杜甫的詩寥寥可數,隻有《戲贈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三首。在《戲贈杜甫》中還把杜甫輕嘲了一番:“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别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在本則故事中,段成式獨家披露了李白寫給杜甫的第四首詩:“我偶然在李白祠亭上見到一首《宴别杜考功》,其首尾句如下:‘我覺秋興逸,誰言秋興悲?山将落日去,水共晴空宜。’‘煙歸碧海夕,雁度青天時。相失各萬裡,茫然空爾思。’”不過,南宋學者洪邁在那本著名的《容齋随筆》中認為《宴别杜考功》中的“杜考功”并非杜甫,他甚至還認為《戲贈杜甫》一詩并非李白所寫,而是好事者為之。如果洪邁判斷正确,那麼李白隻給杜甫寫過兩首詩。出現以上情況,我想有四個原因:

    A.跟當時杜甫還沒有成名有一定關系;

    B.跟李白的性格有關,孤傲灑脫的李白,總是不會唧唧歪歪地給一個人寫詩玩;

    C.李白寫給杜甫的詩在安史之亂中遺失而沒流傳下來;

    D.二人關系真的很一般,在李白心中杜甫也就算個一般人,他們的友情遠比不上李白和王昌齡的友情。當王昌齡被貶西南時,李白寫下這樣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BCD,你選擇哪一個?筆者會選擇D。不能因為杜甫在《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隐居》中寫有“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這樣的句子,就認定二人情同手足。李白和杜甫的關系,在實質上隻是明星和FANS的關系。以李白的性格,不會喜歡無論是性情還是詩情都比較沉悶的杜甫的。當然後來杜甫玩大了。貫穿古今,寫出了像《登高》這樣極品:“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樣的詩歌一出,唐朝和古中國誰人能敵?曾經的FANS最終超過了那個時代的桂冠詩人。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