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初。
崔司馬站在牆壁前發呆,不知剛才的一幕是幻覺還是真事。
不過過了幾天後,他的病真的好了。
還有一個故事。
老邢曾在終南山隐居,因名聲很大,很多求道者都在山間造了小房子,追随老邢學道。
其中有個叫崔曙的青年。
一天,老邢召集弟子們開會:“過幾天,有位異客來拜訪我,你們可以每人準備一道小菜兒,放置于亭子裡,但你們都得在屋子裡呆着,不準出來觀看。
”日子到了,筵席在亭子裡擺好,老邢果然請來一客,那客人形容怪異:身長五尺,寬三尺,長一大綠臉兒,特長,有多長呢?占了身子的一半。
身着紅袍,手裡拿着象牙闆子,大笑時,嘴角能一直咧到耳朵。
衆弟子于窗後窺視、傾聽,異客與老邢所談的,似乎都不是人間的事。
那崔曙偷聽着,最後實在忍不住了,從屋裡跑出來,異客看到小崔後,笑道:“此人莫非是泰山老師?”老邢說:“正是。
”異客說:“轉世到現在,跟前生真是有巨大區别哦!”直到傍晚,異客才離去。
這時候老邢跟崔曙說:“剛才那客人是天帝身邊的戲臣。
他剛才說你是泰山老君轉世,上輩子的事你還記得嗎?”
第三個故事,是有關老邢與房琯的。
有一次,太尉房琯問生死之事。
老邢說:“如果你從東南來,去西北,那麼就要小心了,此行主兇!但你死之處,既不是館驿,也不是寺院;既不是在路上,也不是在辦公衙門。
”房太尉說:“那我到底死在哪兒啊?”老邢呵呵一笑:“這是天機。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你是因吃魚死的,死後你的棺材有可能是龜茲闆做的。
”後來,房太尉從袁州去漢州工作,後又調赴長安,途中過阆州,住進一處叫紫極宮的道觀。
恰巧遇到有工人在那做木器,房太尉閑來觀看,覺得那木料特别,一問才知道是産自西域的龜茲闆!這時候,有人通報,阆州刺史知房太尉路過于此,在府内置備了全魚宴。
房太尉仰天長歎:“這裡正是我死之地啊。
”房琯是開唐大臣房玄齡的後代,唐玄宗和肅宗時代的宰相。
在地方做官時,房琯在百姓中的口碑特别好,不過這老兄也有個弱點:好清談。
有點魏晉名士的意思。
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勢如破竹,玄宗西行入蜀避難,危急時刻,作為文臣的房琯主動請兵,征讨叛軍。
肅宗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初冬,發生了安史之亂中著名的陳濤斜之戰。
這一戰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為房琯成了笑料。
從未帶過兵的房琯,在此役中模仿古人,讓唐軍驅使牛車2000輛與叛軍作戰,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這一戰也成為中國古代戰争史上最離奇的戰役。
房琯不懂作戰,而跟詩人們的關系特好,王維、孟浩然、杜甫,都是他的朋友。
尤其是杜甫,開始為官就在房琯手下。
陳濤斜之戰失敗後,有人诋毀房琯,而被罷相。
對于老房的遭遇,杜甫萬分同情,認為在當時危難之中,叛軍節節緊逼,朝廷中無人敢于應戰,而房琯作為一名文臣,挺身而出,身先士卒,率官兵與叛軍對決,雖敗猶榮。
唐代宗廣德元年即公元763年,安史之亂漸漸平息,朝廷也想起了房琯的忠貞,在這一年,67歲的老房在漢州任上被封為刑部尚書,秋八月去長安赴任,路過阆州時便發生了上面的故事。
轉年春,杜甫過房琯墓,撫今追昔,百感交集,在墓前寫下著名的詩篇《别房太尉墓》:
“他鄉複行役,駐馬别孤墳!近淚無幹土,低空有斷雲。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唯見林花落,莺啼送客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