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二 山魈

首頁
唐玄宗天寶末年,有叫劉薦的,在嶺南做判官。

    劉判官行進在嶺南茫茫大山中,猛一擡頭,見古樹的藤蔓間有一隻山魈(猕猴的一種,狒狒的近親)正在蕩來蕩去。驚恐中,劉判官大喊:“遇妖鬼矣!”

    沒想到山魈大怒,作人語:“劉判官,我自己正在這兒玩遊戲,礙你什麼事了?為什麼要罵我?”說完,它大聲呼喊“斑子”。

    沒一會兒,就來了幾隻老虎。原來,斑子是老虎。老虎來後,先拜山魈,後者叫它們去捕劉判官。劉判官在慌亂中打馬逃跑,但很快被老虎劫回,叼至山魈面前。山魈“嘿嘿”一笑,說道:“劉判官,你還罵我嗎?”這樣認真的發問叫驚恐中的劉判官哭笑不得,無奈中,他隻有拜求饒命。

    山魈也無意加害劉判官,折騰了一會兒,慢慢說:“行了,你可以走啦!”話音落後,一旁圍着的老虎才将我們的劉判官放了。

    劉判官狼狽而還,到州郡後,把自己的遭遇講給身邊人聽。

    天寶末,劉薦者為嶺南判官。山行,忽遇山魈,呼為“妖鬼”。山魈怒曰:“劉判官,我自遊戲,何累于君,乃爾罵我?”遂于下樹枝上立,呼斑子。有頃虎至,令取劉判官。薦大懼,策馬而走,須臾為虎所攫。坐腳下,魈乃笑曰:“劉判官,更罵我否?”左右再拜乞命。徐曰:“可去。”虎方舍薦。薦怖懼幾絕,扶歸,病數日方愈。薦每向人說其事。(《廣異記》)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老虎在山魈面前是很乖的,非常聽它的命令。這種觀點在唐朝時達成了共識。

    在我們現在的認識中,山魈是猕猴的一種,狒狒的近親,又稱鬼狒,因為其面目極為猙獰,一如鬼怪。這種猙獰借助于其面部極為鮮明的顔色:棕、綠、白、紅、橙,而更令人恐懼。我們認為它性格暴戾無常,富于攻擊性。但古人不這樣認為,在他們的經驗中,這種動物是蠻不錯的,比如那隻懷疑自己被侮辱的山魈,出完氣後,就放走了劉判官。

    無獨有偶,《廣異記》中還有一條山魈指使老虎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着重介紹了山魈的習性,并指出當時的嶺南多産這種奇異的動物:“獨足反踵,手足三歧。”說它隻有一隻腳,且腳跟沖前,手腳都隻有三根指頭,并進一步講到母山魈好脂粉,公山魈喜金錢,若給了它們這些,入山後能被保護,為此還舉例說明:同在天寶年間,一人負囊于夜間山行,擔心遇到老虎,想上樹休息,卻遇見一隻母山魈。母山魈意味深長地問:“囊中有何物?”行人知其性,即以脂粉相贈,母山魈很高興,說:“不必上樹了,你安心地在樹下睡覺吧,沒有誰敢把你怎麼樣。”行人遂宿于樹下。夜半過後,有老虎來了,于是那母山魈下樹,“以手撫虎頭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意思是,老虎啊老虎,這是我的客人,你們快走吧,别把人家吓着!于是,那兩隻老虎就真的乖乖地走了。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