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三 太歲與靈芝

首頁
    “不要在太歲頭上動土!”對于中國的這句古語,人們很熟悉,但卻未必知道“太歲”是什麼。

     先說發生在唐朝甯州的一則短新聞:當地有農民耕地,在地裡掘得一物,樣子類似堆積在一起的菌類,上面有上千隻眼睛一樣的東西,農民不知道自己挖到的是什麼,将其移到路邊,問過路的行人,很多人都搖頭不知,直到一個西域胡僧出現在農民眼前:“你挖到的是太歲!快快埋掉,否則……”農民恐懼不已,雖然他沒讀過什麼書,但也在老人那裡聽到過這樣一句話:“千萬别在太歲頭上動土!”驚恐中,農民将太歲移回原處,埋進土裡。

    但一年後,他和家人還是死去了。

    在太歲頭上動土,曆來被認為将招緻災禍。

    這種禁忌有着悠久的曆史。

    在比唐朝還遙遠的時代,人們就對太歲充滿敬畏,認為太歲充滿神秘色彩,非常難以見到,一旦遇上則是兇兆。

     實際上,在古代志怪筆記中,關于太歲出現的新聞并不隻此一條。

    《酉陽雜俎》中也有記載:山東萊州即墨縣,有百姓王豐,掘地見一肉塊,“大如鬥,蠕蠕而動。

    ”王豐擔心遇見了太歲,慌忙把坑填上,但是晚了,“肉随填而出,豐懼棄之。

    ”但那肉塊追至王豐家,“經宿肉長,塞于庭。

    ”随後,王家之人在幾天裡暴亡。

    在這裡,令人恐怖的太歲在一夜之間不斷變大,最終堵塞了王家的庭院。

     太歲到底是什麼? 太歲并不是虛構出來的東西,在人間确有其物。

    它是一種生在土壤裡的非常少見的“介于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黏細菌複合體”。

    它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假如你拿刀切一塊,它馬上又長上。

    所以,在古人看來,太歲具有超能力。

    當然,也有不怕太歲的。

    《廣異記》中,有一則這樣的記載:“晁良貞能判知名,性剛鸷,不懼鬼。

    每年,恒掘太歲地豎屋。

    後忽得一肉,大于食魁,良貞鞭之數百,送通衢。

    其夜,使人陰影聽之。

    三更後,車騎衆來至肉所,問太歲:‘兄何故受此屈辱,不仇報之?’太歲雲:‘彼正榮盛,如之奈何!’明失所在。

    ”故事中,主人公晁良貞曾在地裡挖出一個太歲,不但沒有驚恐,還抽了那太歲數百鞭。

    後來,在晚上還偷聽到有聲音問太歲為什麼受辱而不報仇,太歲沮喪地說:“晁良貞精氣強盛,我拿他也沒辦法啊!”轉天,那個倒黴的太歲便不知道逃到哪了。

    看來,太歲也是看人下菜碟,隻能欺負弱者。

     關于太歲,也不是沒有對付的辦法,按古書上寫的,如果在地裡挖出太歲,雖然為兇兆,但若抽它上百鞭,即可免除災難。

    上面故事中的晁良貞用鞭子抽打太歲,初衷即在于此。

    他很幸運,最後把太歲搞定。

    但也有不成功的。

    下面的故事還是出于《廣異記》:“上元末,複有李氏家不信太歲,掘之,得一塊肉。

    相傳雲:得太歲者,鞭之數百,當免禍害。

    李氏鞭九十餘,忽然騰上,因失所在。

    李氏家有七十二口,死亡略盡……”在這個故事中,李氏抽打了太歲九十多下,快到一百下的時候,太歲忽然消失不見了,随後其家七十二口,死亡殆盡,可謂功虧一篑。

    對付太歲的另一個辦法是直接把它蒸着吃了,即以毒攻毒。

    比如下面的故事所講述的。

    但意外的是,當主人公吃完後,發現那不是太歲。

     蘭陵蕭逸人,亡其名。

    嘗舉進士,下第,遂焚其書,隐居潭水上,從道士學神仙。

    因絕粒吸氣,每旦屈伸支體,冀延其壽。

    積十年餘,發盡白,色枯而背偻,齒有堕者。

    一旦,引鏡自視,勃然發怒,且曰:“吾棄聲利,隐身田野間,絕粒吸氣,冀得長生。

    今亦衰瘠如是,豈我之心哉?”即還居邺下,學商人逐什一之利。

    凡數年,資用大饒,為富家。

    後因治園屋發地,得物狀類人手,肥而且潤,色微紅。

    逸人得之,驚曰:“豈非禍之芽?且吾聞太歲所在,不可興土事,脫有犯者,當有修肉出其下,固不祥也。

    今果有,奈何!然吾聞得肉食之,或可以免。

    ”于是烹而食,味甚美,食且盡,自是逸人聽視明,力愈壯,貌愈少,發之秃者盡然而長矣,齒之堕者亦骈然而生矣。

    逸人默自奇異,不敢告于人。

    後有道士至邺下,逢逸人,驚曰:“先生嘗得餌仙藥乎?何神氣清晤如是。

    ”道士因轸其脈。

    久之,又曰:“先生嘗食靈芝矣!夫靈芝狀類人手,肥而且潤,色微紅者是也。

    ”逸人悟其事以告,道士賀曰:“先生之壽,可與龜鶴齊矣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