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在一次戰鬥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發生:
唐滄景節度李同捷叛,王智興帥徐泗兵讨于棣州。
時同捷遣一能言者,披短褐,坐于城上戰棚罵智興,軍吏恥之,智興蒙衣掩耳,不忍聞。
有一卒曰:“此可用抛石擊去其首。
”智興喜曰:“若中,賞汝千萬金!”乃具抛發一石,正中其首,随石迸落。
軍中歡叫,城上飛動。
(《獨異志》)
正如我們所知,安史之亂後,進入藩鎮割據的中唐時期。
作為地方軍政首腦,一些地區的節度使擁兵自重,對抗朝廷,成為時局最顯著的标志。
本故事中的李同捷之變,即發生在這一時期。
李同捷是橫海節度使李全略之子,全略于唐敬宗寶曆二年(公元826年)死去,李同捷跟那個時代的地方大員之子一樣,越過朝廷,擅自接班,自己任命自己為節度使。
但朝廷一直未承認。
到了唐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27年),朝廷為消除此患,欲調李同捷為兖海節度使,伺機收拾。
李同捷拒絕。
入夏後,朝廷有所行動,以武甯節度使王智興為主帥,領軍三萬,攻擊李同捷。
大和二年春(公元828年),王智興率軍攻至棣州(今山東惠民)。
本條所載之事正發生在這一背景下。
王智興是當時第一流名将,此次進攻叛軍,是他主動向朝廷提出的,朝廷很愉快地批準,因為在當時這樣的情況是不多見的。
在棣州合戰中,雙方拼得甚是激烈,城上飛箭如雨,雷石如雹,城下士兵銜刀而進,攀爬雲梯,向城樓沖擊。
交戰中,棣州有三座城門被攻城士兵焚毀。
李同捷見此城難保,乃出一計,叫一能言者,坐于城頭的戰棚中,對着城下的王智興大罵,具體罵了些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按照記載:“軍吏恥之,智興蒙衣掩耳不忍聞。
”由此可見,所罵之語當是令人極為惱怒的。
面對辱罵,一時又沒什麼辦法,正在王智興郁悶時,身邊有名士兵給他出了個主意:“何不用抛石車把城頭上那個家夥幹掉?”
“抛石車?”王智興大喜,說,“若擊中,我必有重賞!”
随後,一輛抛石車被運到城下。
抛石車,古代攻城時最常用的武器。
唐朝時,抛石車分大型和小型兩種。
大型的抛石車,需要上百人操作,每次抛出的石塊多且重,目标是城頭上的士兵;小型的,大約十幾人操作,一般攻擊目标比較明确,多為城上敵軍首領。
在本故事中,被推來的抛石車當為小型的。
在士兵的操作下,一塊石頭猛然抛出,飛向城樓,那個正在謾罵的敵軍還沒明白過來怎麼回事,已被擊中,掉下城樓。
王智興的士兵歡呼雀躍,攻城更急,遂下此城。
但李同捷跑了。
或者說,他當時根本就沒在棣州城裡。
進軍之初,王智興命令士兵自行攜帶五個月的糧食,意欲在秋天到來之前結束戰鬥。
但沒想到戰事進行得頗為艱難。
後來,朝廷又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