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豫章即江西境内,森林蔥翠,是生态環境最好的州郡之一。在森林裡,多有百年良木,販運到繁華的揚州,轉眼價格就可翻出幾倍,所以有很多人深入豫章深山伐木。唐玄宗天寶五載(756年),有叫楊溥的帶着幾個兄弟在當地向導指引下,駕駛車輛進入了茫茫大山。
當時是冬天,他們在山中勞作了一天。到了傍晚,下起了雪。後來雪慢慢轉大,一時間,雪色滿山。楊溥等人出山不得,路被大雪封了。還好,進山時,楊溥找了個當地向導,在他的帶領下,發現了一段大樹倒在雪地裡,裡面是空的,完全可以住下幾個人。大家都很高興,鑽進樹裡,鋪了毯子,擠在一起。慢慢地,楊溥等人睡着了。他們各自進入自己奇異的夢鄉。但那位向導沒睡,他似乎想起什麼,悄悄起身,鑽出枯樹。他想幹什麼?他确實沒想謀害樹中諸人,而是于雪中叩拜:“士田公,今夜我們寄宿在這裡,願您保佑,給我們一個安眠之夜!”連說三遍,随後他回到樹裡睡覺。
夜深了,雪也更大了,天地間已是一片蒼茫。這時,楊溥在睡夢中隐約聽到外面樹下傳來一個聲音:“張禮,張禮在嗎?”
随後,另一個聲音從樹上傳來:“在呀,我在這兒呢。”
樹下:“今晚北村有戶人家嫁女,擺了酒食,一起去吧。”
樹上:“我有客人在這裡過夜,須守到天明。假如現在去了,黑狗子無知,恐怕傷害了他們。”
樹下:“大雪如此,寒冷如此,該找點吃的暖暖身子,理應一起去啊。”
樹上:“雪夜雖寒,但已答應人家,按道理,不能舍棄,必須要防黑狗子。”
過了一會兒,樹下沒了聲音,也許那人獨自去吃酒宴了吧。
第二天清晨,大雪停了,楊溥等人撤去所鋪的毯子,見有一條三尺長的瓶口粗細的黑蛇在下面,蟄伏不動,這時大家恍然而悟。
豫章諸縣,盡出良材,求利者采之,将至廣陵,利則數倍。天寶五載,有楊溥者,與數人入林求木。冬夕雪飛,山深寄宿無處。有大木橫卧,其中空焉,可容數人,乃入中同宿。而導者未眠時,向山林再拜咒曰:“士田公,今夜寄眠,願見護助。”如是三請而後寝。夜深雪甚,近南樹下,忽有人呼曰:“張禮。”樹頭有人應曰:“諾。”“今夜北村嫁女,大有酒食,相與去來。”樹頭人曰:“有客在此,須守至明。若去,黑狗子無知,恐傷不宥。”樹下又曰:“雪寒若是,且求飲食,理須同去。”樹上又曰:“雪寒雖甚,已受其請,理不可行,須防黑狗子。”呼者乃去,及明裝畢,撤所卧毯,有黑虺在下,其大若瓶,長三尺而蟄不動,方驚駭焉。(《紀聞》)
那個在夜裡一直在樹上值班的張禮是深山保護神嗎?故事表面上講述的是鬼神之事,但在本質上談的是守信問題。信義無價,答應的事,不可背叛,更不能為一頓美酒佳肴就盡棄前諾。做人當如張禮。在這個奇異的故事中,我們有對一種美好品質的感動。
上面講的是伐木工人所遇的傳奇。唐朝時,建築工藝進一步提升,市場很興盛,極大地刺激了伐木業。為了尋找巨大而良好的木材,很多人不惜冒險進入深山尋找。上面的故事就是一例。
如細分起來,從事伐木業的,可分為私家的與官家的。晚唐丁用晦所著的《芝田錄》中有《會昌狂士》一篇,記叙了唐武宗會昌年間,長安皇宮含元殿需要換一根柱子,皇帝命令負責宮殿維修的人去伐木。數天過去,官家的工人找不到一棵合适的樹木,最後重金懸賞,很多私人采木者紛紛應征。相比起來,為了利潤,他們更有冒險精神,在本故事中,一隊工人窮極深山幽谷,足迹到了猛獸成群、人迹罕至的地方,終于遇見巨大的良木,高百餘尺,合圍一丈多長。将其伐倒後,實在無法運出深山,但工人們有經驗,等待深夏山裡洪水暴發時将這巨木沖出山谷。夏天到了,洪水就真的把巨木沖至谷口。随後,官方派出上千民夫運送此木至長安。但就在準備使用該木時,出現一名術士,稱不可使用此木,官方負責人問其原因,他說:“你們從中間将此木鋸開,至二尺深時,就可知道原因了。”鋸到一尺八寸時,木屑開始變紅,有血流出。官方負責人急忙組織人将此木投入渭水,随後拜見那名術士。術士說了一段令衆人十分後怕的話:“深山大澤多生龍蛇,此木材中藏了條巨蟒,若以此木為殿柱,十年後宮殿将被巨蟒馱着飛往别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