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于逖所著的《聞奇錄》記載:進士宋洵,在金州石泉縣東數裡山居,聽外面巨石中有人說話:“宋三郎來了!”宋洵駐步聽之,巨石上有一扇門忽然打開,幾個女子從裡面出來,笑道:“請三郎進來。”宋洵欲跑,但被她們擒住,拖入石中後石門便關閉。“仆人穿石求之,終不能得。”宋洵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消失在石頭裡。結合下面的故事,看上面的記載,令人産生遐思:假如一個人可以像宋洵那樣十分輕易地失蹤,倒也好了!
唐玄宗天寶初年(742年),有一個名叫住括的九十餘歲的老僧,在弟子的保護下,來到南嶽衡山中的古寺裡居住了下來。一個多月後,住括突然對寺中衆僧進行忏悔,追憶當年殺人之罪。諸僧感到奇怪,問其究竟。住括說:“你們知道幾十年前有一個叫徐敬業的人嗎?”
在《唐朝的黑夜1》中,說到武則天時期的嗣聖元年(684年),徐敬業被貶到南方,路過揚州時,起兵造了武則天的反。當時,除了徐敬業外,被南貶的官員還有給事中唐之奇、詹事府司直杜求仁、主簿駱賓王等人。他們皆在揚州逗留,心有不甘,達成冒險共識,于是推舉徐敬業為首領,拉起反對武則天的旗幟。駱賓王以詩人的手筆,寫下名動千古的第一檄文《為徐敬業讨武曌檄》。實際上,徐敬業在離開京城前,反意已決。揚州兵變發生後,全國驚動。武則天甚是惱怒,重金懸賞:“得徐敬業首級者,授官三品,賞帛五千!”随後,武則天命李孝逸為主将,出兵30萬赴揚州。又以高麗籍猛将黑齒常之率軍側應,對徐敬業形成夾擊之勢。起兵前,徐敬業先是矯诏襲殺了揚州長史陳敬之,随後告訴大家說自己身有皇帝密诏,打開府庫,釋放犯人,将他們武裝起來,自稱匡複府上将,領揚州大都督,以魏思溫為軍師,随後傳檄附近各州縣,曆數武則天罪過,提出恢複李唐江山,很快人馬超過十萬。
喊出造反的口号容易,拉起一批人馬來也容易,不容易的是随後面臨的戰鬥。徐敬業少年時就跟随祖父出征,他的那位祖父可是大唐第一名将,應該說徐敬業是見過世面的。但在下一步行動上,他有些頭疼。當時,擺在他面前的選擇有兩個:一是北上直接進攻武則天的住處洛陽;二是南下過長江襲擊金陵、鎮江、常州等地。為此,他征求了軍師魏思溫的意見,得到的回答是:“您出兵的理由是武則天幽禁了李家皇帝,所以應該率兵直趨洛陽。中原和山東豪傑知道您的勤王行動後,一定應和,武後數月可廢,天下指日可定!”
但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渡過長江攻擊金陵,掃平後方鎮江、常州等地,然後再行北伐,這才是正确的方略,而且提出“金陵負江,其地足以為固,且王氣尚在……”金陵的所謂王氣,又耽誤了一個人的前程,并把他推進萬劫不複的境地。
魏思溫表示反對:“取金陵而守之,難道我們要投于死地嗎?”魏思溫的觀點是完全正确的。
但徐敬業沒聽從軍師的話,悲劇開始了。
徐敬業分兵進擊江南,一些州縣确實在很快的時間内被攻占了,但兵力分散了。此時,李孝逸的大軍已迫近揚州。徐敬業沒辦法,返回來迎戰,還沒開打,就已很倉皇了。在當年十一月的高郵之戰中,徐敬業部很快崩潰。徐敬業帶領少數人逃回揚州,随後轉奔鎮江,欲順流出海避難高麗,抵達海陵時,被部将王那相所殺。王那相當時帶人斬殺了徐敬業及其弟弟、家眷、同僚等25人。這25顆人頭随後被飛傳至洛陽,呈現于武則天面前。但這25顆人頭裡到底有沒有徐敬業?按當時志怪中的秘密記載說:沒有。
唐則天朝,徐敬業揚州作亂,則天讨之,軍敗而遁。敬業竟養一人,貌類于己,而寵遇之。及敬業敗,擒得所養者,斬其元以為敬業。而敬業實隐大孤山,與同伴數十人結廬不通人事。乃削發為僧,其侶亦多削發。天寶初,有老僧法名住括,年九十餘,與弟子至南嶽衡山寺訪諸僧而居之。月餘,忽集諸僧徒,忏悔殺人罪咎。僧徒異之。老僧曰:“汝頗聞有徐敬業乎?則吾身也。吾兵敗,入于大孤山,精勤修道。今命将終,故來此寺,令世人知吾已證第四果矣。”因自言死期。果如期而卒,遂葬于衡山。(《紀聞》)
說的是徐敬業兵敗後,一路潛逃。在此之前,徐敬業曾收養一個人,面貌與徐敬業幾乎一模一樣,行至海陵,王那相叛變時所殺的正是徐敬業的替身。徐敬業本人則帶着數十名心腹,潛行轉向西南,一路跑到江西鄱陽湖大孤山。大孤山是鄱陽湖中的小島,千米長,百米高,三面為懸崖。就是在這裡,徐敬業削發為僧,和心腹隐藏下來。後來,徐敬業等人轉赴南嶽衡山的寺院,一如開篇所言。他的結局之謎,令人想起黃巢、李自成或石達開。按史書記載,這幾個末路枭雄都沒有死,而是出家為僧,隐藏于民間。
且說徐敬業。據說,年近百歲的徐敬業離開大孤山去衡山時,其精魂已化為山上之鳥,這種鳥到現在還有,被稱為“乞食鳥”。生活在大孤山上的這種鳥,最善于用翅膀搏擊,更善于銜接船上旅客抛到高空的食物。千年以來,它們一直在湖面上孤獨翺翔,在大孤山上築巢,鳥瞰着滄桑變化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