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名臣比幹墓,北宋時被陝西轉運使李朝孺所盜,據說從中盜出直徑2尺多的銅盤,長3寸多的玉片等物。
周朝天子周幽王墓被西漢時的廣川王劉去疾盜掘。據《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盜墓高潮。《
據現代考古調查所知,新中國成立前,春秋戰國墓葬非正式發掘或被盜掘的有三處:
一是1923年河南新鄭農民打井時發現的鄭公墓,出土了一批重要青銅器,因非科學發掘,文物與資料自然無法全面收集保存,導緻墓主與年代難以确定,研究者根據一些文物推斷,此墓可能是鄭國一個君王墓。所幸的是這批青銅器大多數還存于國内。
二是洛陽金村周王墓,1928年夏天,天降大雨,墓坑下陷。時有一盜墓賊借住在一個瓜棚内觀風避雨,正值夜半,忽聞野外有坍塌擠壓聲,知是鬼神出沒,特地報喜來了。于是披上蓑衣,冒雨前往察看,未多久,即借着雷電的閃亮看清了眼前塌陷的大墓,盜墓賊複回瓜棚睡覺。待次日東方欲曉,風住雨停時,盜墓賊便找了鐵鍬等物對着墓坑挖掘起來,不到一個時辰便輕而易舉地進入墓室,内藏的精美文物被洗劫一空。更為不幸的是,這批文物于民國戰亂中幾乎全部流散到海外,中國本土學者很難一窺真顔,隻能到海外特别是美國各大博物館一睹風采。有研究者如大陸青銅器專家李學勤等,根據一些器物銘文推斷,這些文物顯然屬于周王室之器,這座墓葬很可能就是周王之墓。因整個墓的資料大多分散和損毀,到底是周王朝哪一個王尚不清楚。
三是著名的楚幽王墓連續三次被盜掘。1933年安徽壽縣暴發大饑荒,一時間,人相食,死者相望,餓殍遍地,屍骨成壕。該縣朱家集附近的地主、豪紳眼看社會秩序已失,天下大亂,便乘機糾集一批流氓地痞,在光天化日之下盜掘了當地叫做李三孤堆的一座古墓,斬獲了一大批價值連城的青銅器和上千件珍貴文物。正在盜徒們揮汗如雨地大肆盜掘之時,有恪守社會正義者,瞪着被餓得發綠的眼睛,兩腿打晃,一步三搖地來到縣衙報案,并通電全國報館。事發後,報紙競相披載,全國震動,輿論沸騰,紛紛表示要嚴查案情,對罪犯處以極刑。國民黨地方政府迫于各方面的壓力,立即出動警力進行偵辦,所涉罪犯多數被抓獲,盜掘文物大部分被繳獲,送至省文物部門收藏(現藏安徽省博物館),隻有一些便于匿藏的小件器物未能追回。由于盜掘者膽大包天,自以為風平浪靜,在盜掘中進展緩慢,加上報案及時,警方出動還算迅速,尚未将墓盜空即被迫停止,這為墓葬再次被盜埋下了伏筆。
1935年,當地一些不法之徒,趁新一輪兵荒馬亂之機,于月黑風高之夜,再次對這座劫後殘存的墓葬進行盜掘,掘出文物數百件,全部被歹徒瓜分,未久即失散,大多數被外國人弄出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