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節: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盜墓狂潮(1)

首頁
第五章魏晉南北朝盜墓狂潮

    1.曹操:中國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公元207年5月,已逾“知天命”之年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在征戰烏桓的歸途中,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歌《步出夏門行·龜雖壽》。其中有句雲:“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表明,這位叱咤風雲的英雄明确地意識到,自己已經老了。

    一方面統一大業路途尚遠,另一方面老境漸至歲月如梭,所以,如何延長壽命來完成未竟的事業,就成為曹操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而暮年将至、壯志未酬的苦悶也随之而生。

    對于長生不老、成神成仙,曹操是十分向往的,這從其詩《氣出唱》中可得到明證。在其中的一節,他寫道:

    駕六龍,乘風而行。行四海外,路下之八邦。曆登高山臨溪谷,乘雲而行。行四海外,東到泰山。仙人玉女,下來翺遊。骖駕六龍飲玉漿。河水盡,不東流。解愁腹,飲玉漿。奉持行,東到蓬萊山,上至天之門。玉阙下,引見得入,赤松相對,四面顧望,視正焜煌。開玉心正興,其氣百道至。傳告無窮閉其口,但當愛氣壽萬年。東到海,與天連。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當專之。心恬澹,無所欲。閉門坐自守,天與期氣。願得神之人,乘駕雲車,骖駕白鹿,上到天之門,來賜神之藥。跪受之,敬神齊,當如此,道自來。

    在這首詩裡,曹操以優美的筆調描寫了自己曆經泰山、蓬萊,得到了不死之藥,又同各路仙人飲酒同樂,共度良辰的美好夢境。其成神仙、齊天地的強烈願望躍然紙上。

    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對此,曹操的認識是清醒的,也是痛苦的。這從其61歲時所作的《秋胡行》中可得到體現:

    願登泰華山,神人共遠遊。願登泰華山,神人共遠遊,經曆昆侖山,到蓬萊。飄飄八極,與神人俱。思得神藥,萬歲為期。歌以言志,願登泰華山。一解。

    天地何長久!人道居之短。天地何長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陽,殊不知老;赤松王喬,亦雲得道。得之未聞,庶以壽考。歌以言志,天地何長久。二解。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儀合聖化,貴者獨人不?萬國率土,莫非王臣。仁義為名,禮樂為榮。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三解。

    四時更逝去,晝夜以成歲。四時更逝去,晝夜以成歲。大人先天而天弗違。不戚年往,憂世不治。存亡有命,慮之為圭。歌以言志,四時更逝去。四解。

    戚戚欲何念!歡笑意所之。戚戚欲何念!歡笑意所之。壯盛智惠,殊不再來。愛時進趣,将以惠誰?泛泛放逸,亦同何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五解。

    在這裡,曹操雖然試圖“思得神藥,萬歲為期”,但“人道居之短”,連老子、赤松、王喬這些傳說中的仙人,都不能得道成仙,何況自己!所以,他隻能面對現實。但是曹操的可貴之處在于,面對人生的短促,他并沒有采取“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及“不如飲美酒,被服纨與素”的悲觀放縱态度,而是表達了“不戚年往,憂世不治”、“愛時進趣,将以惠誰”的憂國憂民,積極進取的不懈精神。

    “戚戚欲何念,歡笑意所之”的達觀人生促使曹操采取措施延長壽命。習練氣功就是最重要的一個方法。

    所謂的氣功,在中國曆史悠久。到西漢時已相當流行。當時的曹操,集中了國内的各路大師和大仙,向他們學習。據說這些人中有一個叫甘始的氣功師“善于行氣,老有少容”,封君達知養性法和隐形法,郗儉能辟谷不食,據說曹操之子曹植曾親與其絕谷百日,見其猶能“行步起居自若”。但最著名的當數華佗,此人不僅能妙手回春,治療疑難雜症,而且在氣功保健方面也造詣極深。他發明的“五禽之戲”即模仿虎的前肢撲動、鹿的伸轉頭頸、熊的卧倒身子、猿的腳尖縱跳、鳥的展翅飛翔編成的健身體操,功效十分顯著。其弟子吳普按“五禽之戲”,堅持鍛煉,活到90多歲,仍耳聰目明,牙齒不脫。曹操經常向這些氣功師學習,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生老病死乃是自然之規律,實非人力所能抗拒。所以,從218年開始,曹操不得不考慮安排自己的後事。

    曹操對後事的安排主要體現在其頒布的《遺令》中。在這份《遺令》中,他說道:

    吾夜半覺小不佳,至明日飲粥汗出,服當歸湯。

    吾在軍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過失,不當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頭病,自先著,吾死之後,持大服如存時,勿遺。百官當臨殿中者,十五舉音,葬畢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葬于邺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珍寶。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