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在他身上。
行經二三裡,就要打殺他兩個。
又思道:“打死他,有何難事?但他奶奶身邊有那幌金繩,又不知住在何處,等我且問他一問再打。
”好行者,嘤的一聲,躲離小妖,讓他先行有百十步,卻又搖身一變,也變做個小妖兒,戴一頂狐皮帽子,将虎皮裙子倒插上來勒住,趕上道:“走路的,等我一等。
”那倚海龍回頭問道:“是那裡來的?”行者道:“好哥啊,連自家人也認不得?”小妖道:“我家沒有你。
”行者道:“怎麼沒我?你再認認看。
”小妖道:“面生,面生,不曾相會。
”行者道:“正是,你們不曾會着我,我是外班的。
”小妖道:“外班長官,是不曾會。
你往那裡去?”行者道:“大王說差你二位請老奶奶來吃唐僧肉,教他就帶幌金繩來拿孫行者。
恐你二位走得緩,有些貪頑,誤了正事,又差我來催你們快去。
”小妖見說着海底眼,更不疑惑,把行者果認做一家人,急急忙忙,往前飛跑,一氣又跑有八九裡。
行者道:“忒走快了些,我們離家有多少路了?”小怪道:“有十五六裡了。
”行者道:“還有多遠?”倚海龍用手一指道:“烏林子裡就是。
”行者擡頭見一帶黑林不遠,料得那老怪隻在林子裡外,卻立定步,讓那小怪前走,即取出鐵棒,走上前,着腳後一刮。
可憐忒不禁打,就把兩個小妖刮做一團肉餅,卻拖着腳,藏在路旁深草科裡。
即便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氣,叫“變!”變做個巴山虎,自身卻變做個倚海龍,假妝做兩個小妖,徑往 那壓龍洞請老奶奶。
這叫做七十二變神通大,指物騰那手段高。
三五步,跳到林子裡,正找尋處,隻見有兩扇石門,半開半掩,不敢擅入,隻得吆叫一聲:“開門,開門!”早驚動那把門的一個女怪,将那半扇兒開了,道:“你是那裡來的?”行者道:“我是平頂山蓮花洞裡差來請老奶奶的。
”那女怪道:“進去。
”到了二層門下,閃着頭往裡觀看,又見那正當中高坐着一個老媽媽兒。
你道他怎生模樣?但見——
雪鬓蓬松,星光晃亮。
臉皮紅潤皺文多,牙齒稀疏神氣壯。
貌似菊殘霜裡色,形如松老雨餘顔。
頭纏白練攢絲帕,耳墜黃金嵌寶環。
孫大聖見了,不敢進去,隻在二門外仵着臉,脫脫的哭起來。
你道他哭怎的,莫成是怕他?就怕也便不哭,況先哄了他的寶貝,又打殺他的小妖,卻為何而哭?他當時曾下九鼎油鍋,就楔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點淚兒。
隻為想起唐僧取經的苦惱,他就淚出痛腸,放眼便哭,心卻想道:“老孫既顯手段,變做小妖,來請這老怪,沒有個直直的站了說話之理,一定見他磕頭才是。
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止拜了三個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觀音,兩界山師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
為他使碎六葉連肝肺,用盡三毛七孔心。
一卷經能值幾何?今日卻教我去拜此怪。
若不跪拜,必定走了風訊。
苦啊!算來隻為師父受困,故使我受辱于人!”到此際也沒及奈何,撞将進去,朝上跪下道:“奶奶磕頭。
”那怪道:“我兒,起來。
”行者暗道:“好,好,好!叫得結實!”老怪問道:“你是那裡來的?”行者道:“平頂山蓮花洞,蒙二位大王有令,差來請奶奶去吃唐僧肉,教帶幌金繩,要拿孫行者哩。
”老怪大喜道:“好孝順的兒子!”就去叫擡出轎來。
行者道:“我的兒啊!妖精也擡轎!”後壁廂即有兩個女怪,擡出一頂香藤轎,放在門外,挂上青絹緯幔。
老怪起身出洞,坐在轎裡,後有幾個小女怪,捧着減妝,端着鏡架,提着手巾,托着香盒,跟随左右。
那老怪道:“你們來怎的?我往自家兒子去處,愁那裡沒人伏侍,要你們去獻勤塌嘴?都回去!關了門看家!”那幾個小妖果俱回去,止有兩個擡轎的。
老怪問道:“那差來的叫做什麼名字?”行者連忙答應道:“他叫做巴山虎,我叫做倚海龍。
”老怪道:“你兩個前走,與我開路。
”行者暗想道:“可是晦氣!經倒不曾取得,且來替他做皂隸!”卻又不敢抵強,隻得向前引路,大四聲喝起。
行了五六裡遠近,他就坐在石崖上,等候那擡轎的到了。
行者道:“略歇歇如何?壓得肩頭疼啊。
”小怪那知什麼訣竅,就把轎子歇下。
行者在轎後,胸脯上拔下一根毫毛,變做一個大燒餅,抱着啃。
轎夫道:“長官,你吃的是什麼?”行者道:“不好說。
這遠的路,來請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