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那國王倚着龍床,淚如泉湧,隻哭到天晚不住。
行者上前高呼道:“你怎麼這等昏亂!見放着那道士的屍骸,一個是虎,一個是鹿,那羊力是一個羚羊。
不信時,撈上骨頭來看,那裡人有那樣骷髅?他本是成精的山獸,同心到此害你,因見氣數還旺,不敢下手。
若再過二年,你氣數衰敗,他就害了你性命,把你江山一股兒盡屬他了。
幸我等早來,除妖邪救了你命,你還哭甚?哭甚!急打發關文,送我出去。
”國王聞此,方才省悟。
那文武多官俱奏道:“死者果然是白鹿、黃虎,油鍋裡果是羊骨。
聖僧之言,不可不聽。
”國王道:“既是這等,感謝聖僧。
今日天晚,教太師且請聖僧至智淵寺。
明日早朝,大開東閣,教光祿寺安排素淨筵宴酬謝。
”果送至寺裡安歇。
次日五更時候,國王設朝,聚集多官,傳旨:“快出招僧榜文,四門各路張挂。
”一壁廂大排筵宴,擺駕出朝,至智淵寺門外,請了三藏等,共入東閣赴宴,不在話下。
卻說那脫命的和尚聞有招僧榜,個個欣然,都入城來尋孫大聖,交納毫毛謝恩。
這長老散了宴,那國王換了關文,同皇後嫔妃,兩班文武,送出朝門。
隻見那些和尚跪拜道旁,口稱:“齊天大聖爺爺!我等是沙灘上脫命僧人。
聞知爺爺掃除妖孽,救拔我等,又蒙我王出榜招僧,特來交納毫毛,叩謝天恩。
”行者笑道:“汝等來了幾何?”僧人道:“五百名,半個不少。
”行者将身一抖,收了毫毛,對君臣僧俗人說道:“這些和尚實是老孫放了,車輛是老孫運轉雙關穿夾脊,扌卒碎了,那兩個妖道也是老孫打死了。
今日滅了妖邪,方知是禅門有道,向後來再不可胡為亂信。
望你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國王依言,感謝不盡,遂送唐僧出城去訖。
這一去,隻為殷勤經三藏,努力修持光一元。
曉行夜住,渴飲饑餐,不覺的春盡夏殘,又是秋光天氣。
一日,天色已晚,唐僧勒馬道:“徒弟,今宵何處安身也?”行者道:“師父,出家人莫說那在家人的話。
”三藏道:“在家人怎麼?出家人怎麼?”行者道:“在家人,這時候溫床暖被,懷中抱子,腳後蹬妻,自自在在睡覺;我等出家人,那裡能夠!便是要帶月披星,餐風宿水,有路且行,無路方住。
”八戒道:“哥哥,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今路多險峻,我挑着重擔,着實難走,須要尋個去處,好眠一覺,養養精神,明日方好捱擔。
不然,卻不累倒我也?”行者道:“趁月光再走一程,到有人家之所再住。
”師徒們沒奈何,隻得相随行者往前。
又行不多時,隻聽得滔滔浪響。
八戒道:“罷了,來到盡頭路了!”沙僧道:“是一股水擋住也。
”唐僧道:“卻怎生得渡?”八戒道:“等我試之,看深淺何如。
”三藏道:“悟能,你休亂談,水之淺深,如何試得?”八戒道:“尋一個鵝卵石,抛在當中。
若是濺起水泡來是淺,若是骨都都沉下有聲是深。
”行者道:“你去試試看。
”那呆子在路旁摸了一塊頑石,望水中抛去,隻聽得骨都都泛起魚津,沉下水底。
他道:“深,深,深!去不得!”唐僧道:“你雖試得深淺,卻不知有多少寬闊。
”八戒道:“這個卻不知,不知。
”行者道:“等我看看。
”好大聖,縱筋鬥雲,跳在空中,定睛觀看,但見那——
洋洋光浸月,浩浩影浮天。
靈派吞華嶽,長流貫百川。
千層洶浪滾,萬疊峻波颠。
岸口無漁火,沙頭有鹭眠。
茫然渾似海,一望更無邊。
急收雲頭,按落河邊道:“師父,寬哩寬哩!去不得!老孫火眼金睛,白日裡常看千裡,兇吉曉得是,夜裡也還看三五百裡。
如今通看不見邊岸,怎定得寬闊之數?”三藏大驚,口不能言,聲音哽咽道:“徒弟啊,似這等怎了?”沙僧道:“師父莫哭,你看那水邊立的,可不是個人麼。
”行者道:“想是扳穀的漁人,等我問他去來。
”拿了鐵棒,兩三步跑到面前看處。
呀!不是人,是一面石碑。
碑上有三個篆文大字,下邊兩行,有十個小字。
三個大字乃“通天河”,十個小字乃“徑過八百裡,亘古少人行”。
行者叫:“師父,你來看看。
”三藏看見,滴淚道:“徒弟呀,我當年别了長安,隻說西天易走,那知道妖魔阻隔,山水迢遙!”八戒道:“師父,你且聽,是那裡鼓钹聲音;想是做齋的人家。
我們且去趕些齋飯吃,問個渡口尋船,明日過去罷。
”三藏馬上聽得,果然有鼓钹之聲:“卻不是道家樂器,足是我僧家舉事。
我等去來。
”行者在前引馬,一行聞響而來。
那裡有甚正路,沒高沒低,漫過沙灘,望見一簇人家住處,約摸有四五百家,卻也都住得好。
但見——
倚山通路,傍岸臨溪。
處處柴扉掩,家家竹院關。
沙頭宿鹭夢魂清,柳外啼鵑喉舌冷。
短笛無聲,寒砧不韻。
紅蓼枝搖月,黃蘆葉鬥風。
陌頭村犬吠疏籬,渡口老漁眠釣艇。
燈火稀,人煙靜,半空皎月如懸鏡。
忽聞一陣白灊香,卻是西風隔岸送。
三藏下馬,隻見那路頭上有一家兒,門外豎一首幢幡,内裡有燈燭熒煌,香煙馥郁。
三藏道:“悟空,此處比那山凹河邊,卻是不同。
在人間屋檐下 ,可以遮得冷露,放心穩睡。
你都莫來,讓我先到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