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曰:“阚德潤以全家保卿,孤亦素知卿才。
今拜卿為大都督,卿勿推辭。
”遜曰:“倘文武不服,如何?”權取所佩劍與之曰:“如有不聽号令者,先斬後奏。
”遜曰:“荷蒙重托,敢不拜命?但乞大王于來日會聚衆官,然後賜臣。
”阚澤曰:“古之命将,必築壇會衆,賜白旄黃钺,印绶兵符,然後威行令肅。
今大王宜遵此禮,擇日築壇,拜伯言為大都督,假節钺,則衆人自無不服矣。
”權從之,命人連夜築壇完備,大會百官,請陸遜登壇,拜為大都督、右護軍鎮西将軍,進封婁侯,賜以寶劍印绶,令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荊楚諸路軍馬。
吳王囑之曰:“阃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将軍制之。
”
遜領命下壇,令徐盛、丁奉為護衛,即日出師;一面調諸路軍馬,水陸并進。
文書到猇亭,韓當、周泰大驚曰:“主上如何以一書生總兵耶?”比及遜至,衆皆不服。
遜升帳議事,衆人勉強參賀。
遜曰:“主上命吾為大将,督軍破蜀。
軍有常法,公等各宜遵守。
違者王法無親,勿緻後悔。
”衆皆默然。
周泰曰:“目今安東将軍孫桓,乃主上之侄,見困于彜陵城中,内無糧草,外無救兵;請都督早施良策,救出孫桓,以安主上之心。
”遜曰:“吾素知孫安東深得軍心,必能堅守,不必救之。
待吾破蜀後,彼自出矣。
”衆皆暗笑而退。
韓當謂周泰曰:“命此孺子為将,東吳休矣!公見彼所行乎?”泰曰:“吾聊以言試之,并無一計,安能破蜀也?”
次日,陸遜傳下号令,教諸将各處關防,牢守隘口,不許輕敵。
衆皆笑其懦,不肯堅守。
次日,陸遜升帳喚諸将曰:“吾欽奉王命,總督諸軍,昨已三令五申,令汝等各處堅守;俱不遵吾命,何也?”韓當曰:“吾自從孫将軍平定江南,經數百戰;其餘諸将,或從讨逆将軍,或從當今大王,皆披堅執銳,出生入死之士。
今主上命公為大都督,令退蜀兵,早宜定計,調撥軍馬,分頭征進,以圖大事;乃隻令堅守勿戰,豈欲待天自殺賊耶?吾非貪生怕死之人,奈何使吾等堕其銳氣?”于是帳下諸将,皆應聲而言曰:“韓将軍之言是也。
吾等情願決一死戰。
”陸遜聽畢,掣劍在手,厲聲曰:“仆雖一介書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
汝等各宜守隘口,牢把險要,不許妄動。
如違令者皆斬!”衆皆憤憤而退。
卻說先主自猇亭布列軍馬,直至川口,接連七百裡,前後四十營寨,晝則旌旗蔽日,夜則火光耀天。
忽細作報說:“東吳用陸遜為大都督,總制軍馬。
遜令諸将各守險要不出。
”先主問曰:“陸遜何如人也?”馬良奏曰:“遜雖東吳一書生,然年幼多才,深有謀略;前襲荊州,皆系此人之詭計。
”先主大怒曰:“豎子詭謀,損朕二弟,今當擒之!”便傳令進兵。
馬良谏曰:“陸遜之才,不亞周郎,未可輕敵。
”先主曰:“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遂親領前軍,攻打諸處關津隘口。
三劍客
韓當見先主兵來,差人報知陸遜。
遜恐韓當妄動,急飛馬自來觀看,正見韓當立馬于山上,遠望蜀兵漫山遍野而來,軍中隐隐有黃羅蓋傘。
韓當接着陸遜,并馬而觀。
當指曰:“軍中必有劉備,吾欲擊之。
”遜曰:“劉備舉兵東下,連勝十餘陣,銳氣正盛;今隻乘高守險,不可輕出,出則不利。
但宜獎勵将士,廣布守禦之策,以觀其變。
今彼馳騁于平原廣野之間,正自得志;我堅守不出,彼求戰不得,必移屯于山林樹木間。
吾當以奇計勝之。
”
韓當口雖應諾,心中隻是不服。
先主使前隊搦戰,辱罵百端。
遜令塞耳休聽,不許出迎,親自遍曆諸關隘口,撫慰将士,皆令堅守。
先主見吳軍不出,心中焦躁。
馬良曰:“陸遜深有謀略,今陛下遠來攻戰,自春曆夏,彼之不出,欲待我軍之變也。
願陛下察之。
”先主曰:“彼有何謀?但怯敵耳。
向者數敗,今安敢再出?”先鋒馮習奏曰:“即今天氣炎熱,軍屯于赤火之中,取水深為不便。
”先主遂命各營,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澗;待過夏到秋,拚力進兵。
馮習遂奉旨,将諸寨皆移于林木陰密之處。
馬良奏曰:“吾軍若動,倘吳兵驟至,如之奈何?”先主曰:“朕令吳班引萬餘弱兵,近吳寨平地屯住;朕親選八千精兵,伏于山谷之中。
若陸遜知朕移營,必乘勢來擊,卻令吳班詐敗;遜若追來,朕引兵突出,斷其歸路,小子可擒矣。
”文武皆賀曰:“陛下神機妙算,諸臣不及也!”
馬良曰:“近聞諸葛丞相在東川點看各處隘口,恐魏兵入寇。
陛下何不将各營移居之地,畫成圖本,問于丞相?”先主曰:“朕亦頗知兵法,何必又問丞相?”良曰:“古雲‘兼聽則明,偏聽則蔽。
’望陛下察之。
”先主曰:“卿可自去各營,畫成四至八道圖本,親到東川去問丞相。
如有不便,可急來報知。
”馬良領命而去。
于是先主移兵于林木陰密處避暑。
早有細作報知韓當、周泰。
二人聽得此事,大喜,來見陸遜曰:“目今蜀兵四十餘營,皆移于山林密處,依溪傍澗,就水歇涼;都督可乘虛擊之。
”
正是:
蜀主有謀能設伏,吳兵好勇定遭擒。
未知陸遜可聽其言否,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