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軍差矣。
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縱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
’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
今觀此山,乃絕地也。
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
”谡曰:“汝莫亂道。
孫子雲:‘置之死地而後生。
’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以當百也。
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參軍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與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為犄角之勢。
倘魏兵至,可以相應。
”馬谡不從。
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結隊,飛奔而來,報說魏兵已到。
王平欲辭去。
馬谡曰:“汝既不聽吾令,與汝五千兵自去下寨。
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須分不得功。
”王平引兵離山十裡下寨,畫成圖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說馬谡自于山上下寨。
卻說司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禦,即當按兵不行。
司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見父曰:“街亭有兵守把。
”懿歎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親何故自隳志氣耶!男料街亭易取。
”懿問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親自哨見,當道并無寨栅,軍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
”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換衣服,引百餘騎親自來看。
是夜天晴月朗。
直至山下,周圍巡哨了一遍,方回。
馬谡在山上見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來圍山!”傳令與諸将:“倘兵來,隻見山頂上紅旗招動,即四面皆下。
”
卻說司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聽是何将引兵守街亭。
回報曰:“乃馬良之弟馬谡也。
”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又問:“街亭左右别有軍否?”探馬報曰:“離山十裡有王平安營。
”懿乃命張合引一軍,當住王平來路。
又令申耽、申儀引兩路兵圍山,先斷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亂,然後乘勢擊之。
當夜調度已定。
次日天明,張合引兵先往背後去了。
司馬懿大驅軍馬,一擁而進,把山四面圍定。
馬谡在山上看時,隻見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隊伍,甚是嚴整。
蜀兵見之,盡皆喪膽,不敢下山。
馬谡将紅旗招動,軍将你我相推,無一人敢動。
谡大怒,自殺二将。
衆軍驚懼,隻得努力下山來沖魏兵。
魏兵端然不動。
蜀兵又退上山去。
馬谡見事不諧,教軍緊守寨門,隻等外應。
卻說王平見魏兵到,引軍殺來,正遇張合;戰有數十餘合,平力窮勢孤,隻得退去。
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山上無水,軍不得食,寨中大亂。
嚷到半夜時分,山南蜀兵大開寨門,下山降魏。
馬谡禁止不住。
司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亂。
馬谡料守不住,隻得驅殘兵殺下山西逃奔。
司馬懿放條大路,讓過馬谡。
背後張合引兵趕來。
趕到三十餘裡,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谡,攔住張合;視之乃魏延也,揮刀縱馬,直取張合。
合回軍便走。
延驅兵趕來,複奪街亭。
趕到五十餘裡,一聲喊起,兩邊伏兵齊出:左邊司馬懿,右邊司馬昭。
卻抄在魏延背後,把延困在垓心。
張合複來。
三路兵合在一處。
魏延左沖右突,不得脫身,折兵大半。
正危急間,忽一彪軍殺入,乃王平也。
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将合兵一處,大殺一陣,魏兵方退。
二将慌忙奔回寨時,營中皆是魏兵旌旗。
申耽,申儀從營中殺出。
王平、魏延徑奔列柳城,來投高翔。
此時高翔聞知街亭有失,盡起列柳城之兵,前來救應,正遇延、平二人,訴說前事。
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複街亭。
”當時三人在山坡下商議已定。
待天色将晚,分兵三路。
魏延引兵先進,徑到街亭,不見一人,心中大疑,不敢輕進,且伏在路口等候。
忽見高翔兵到,二人共說魏兵不知在何處。
正沒理會,卻不見王平兵到。
忽然一聲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