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國演義 第97回 讨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首頁
    卻說蜀漢建興六年秋九月,魏都督曹休被東吳陸遜大破于石亭,車仗馬匹,軍資器械,并皆罄盡。

    休惶恐之甚,氣憂成病,到洛陽,疽發背而死。

    魏主曹睿敕令厚葬。

    司馬懿引兵還。

    衆将接入問曰:“曹都督兵敗,即元帥之幹系,何故急回耶?”懿曰:“吾料諸葛亮知吾兵敗,必乘虛來取長安。

    倘隴西緊急,何人救之?吾故回耳。

    ”衆皆以為懼怯,哂笑而退。

     卻說東吳遣使緻書蜀中,請兵伐魏,并言大破曹休之事:一者顯自己威風,二者通和會之好。

    後主大喜,令人持書至漢中,報知孔明。

    時孔明兵強馬壯,糧草豐足,所用之物,一切完備,正要出師;聽知此信,即設宴大會諸将,計議出師。

    忽一陣大風,自東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樹吹折。

    衆皆大驚。

    孔明就占一課,曰:“此風主損一大将!”諸将未信。

    正飲酒間,忽報鎮南将軍趙雲長子趙統、次子趙廣,來見丞相。

    孔明大驚,擲杯于地曰:“子龍休矣!”二子入見,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

    ”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梁,去吾一臂也!”衆将無不揮淚。

    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報喪。

    後主聞雲死,放聲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龍則死于亂軍之中矣!”即下诏追贈大将軍,谥順平侯,敕葬于成都錦屏山之東;建立廟堂,四時享祭。

    後人有詩曰: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關張。

    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彰。

    源氏物語 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清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卻說後主思念趙雲昔日之功,祭葬甚厚;封趙統為虎贲中郎,趙廣為牙門将,就令守墳。

    二人辭謝而去。

    忽近臣奏曰:“諸葛丞相将軍馬分撥已定,即日将出師伐魏。

    ”後主問在朝諸臣,諸臣多言未可輕動。

    後主疑慮未決。

    忽奏丞相令楊儀赍出師表至。

    後主宣入,儀呈上表章。

    後主就禦案上拆視。

    其表曰: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賊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

    顧王業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

    今賊适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衆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權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彷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桓,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僞定一時耳。

    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

    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驽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

    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邰、鄧銅等,及曲長屯将七十餘人。

    突将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

    此皆數十年之内,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

    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早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

    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

    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

    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将成也。

    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

    凡事如是,難可逆料。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後主覽表甚喜,即敕令孔明出師。

    孔明受命,起三十萬精兵,令魏延總督前部先鋒,徑奔陳倉道口而來。

     早有細作報入洛陽。

    司馬懿奏知魏主,大會文武商議。

    大将軍曹真出班奏曰:“臣昨守隴西,功微罪大,不勝惶恐。

    今乞引一軍往擒諸葛亮。

    臣近得一員大将,使六十斤大刀;騎千裡征宛馬;開兩石鐵胎弓;暗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