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追憶似水年華 第六部 女逃亡者(8)

首頁
    的色*彩的粼粼波光。

    我最經常去的地方是聖馬可教堂,而且每次都興趣盎然,因為要去那兒先得乘遊艇,因為對我來說這座教堂不隻是一處古迹,而且是在春天的海上所作的一段旅程的終點,教堂與海水在我眼裡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生氣勃勃的整體。

    母親和我走進聖洗堂,我們腳下是大理石和彩色*玻璃鑲嵌的拼花地面,眼前是寬大的拱廊,拱廊的喇叭口形的粉紅色*壁面因年深日久而微微彎傾,這樣,在沒有因年代悠久而失去其鮮豔色*澤的地方,教堂看上去象是用類似巨大蜂房裡的蜂蠟那樣一種柔軟而有韌性*的物質造成的;相反,在歲月的侵蝕使材料發硬的地方,以及被藝術家雕空或用金色*烘托的地方,教堂就象用科爾都②出産的皮革制作的精裝本封面,而威尼斯則象一本其大無比的聖經。

    母親見我要在幾幅表現耶稣浸禮的鑲嵌畫前呆很久,而且她感到了聖洗堂沁人肌膚的涼氣,便将一條披肩搭在我肩上。

    我和阿爾貝蒂娜在巴爾貝克時,她對我談到如果能和我一道觀賞某幅畫會有怎樣的樂趣–在我看來她想象的這種樂趣毫無根據–當時我認為她的話揭示了一種虛無缥缈的幻想,不少思想混亂的人頭腦裡往往裝滿了這類幻想。

    今天我至少可以肯定,和某人一起觀賞或至少一起看過一件美麗的東西的樂趣是确實存在的。

    我有過這樣的時刻,即當我回想起聖洗堂,回想起我面對着聖約翰将耶稣浸入其中的約旦河的波濤,而遊艇正在小廣場前等候我們,這時我便不能不動情地想到,在涼爽的半明半暗中,在我身旁,有一位身着孝服的婦人,她臉上帶着卡帕契奧的《聖于絮爾》中那位老婦人的畢恭畢敬而又熱情洋溢的虔誠表情,而這位臉頰紅潤、眼神憂傷、罩着黑面網的婦人就是我的母親,對我來說,從此沒有任何東西能把她和聖馬可教堂那光線柔和的殿堂分開,我确信總能在殿堂裡再找到她,因為她在那兒就象在一幅拼花圖案中一樣占有一個專門的、固定不變的位置。

     ①拉斯金(1839-1900),英國藝術評論家和社會學家。

    著有六卷全集闡述其美學觀點,認為藝術與人類在其他領域的活動是互相依存的,普魯斯特深受其思想影響。

    
②科爾都,西班牙西南部城市,以出産皮革著稱。

    
我剛剛提到卡帕契奧,在我不去聖馬可教堂進行我的研究時,他便是我們最喜歡”拜訪”的畫家,有一天他幾乎重新燃起我對阿爾貝蒂娜的愛情之火。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慈悲族長為中魔者驅邪》那幅畫。

    我欣賞着那美妙的肉紅色*和淡紫色*天空,天幕上襯托出高高的鑲嵌式煙囪,煙囪的喇叭口形狀和它的紅色*象朵朵盛開的都金香,使人想到惠斯勒①筆下千姿百态的威尼斯。

    接着我的目光從古老的裡亞托木橋移向15世紀的維契奧橋,移向那一座座裝飾着鍍金柱頭的大理石宮殿,随後又回到大運河,在河上劃船的是一些身穿粉紅色*上衣,頭戴飾有羽毛的窄邊軟帽的少年,他們酷似塞爾、凱斯勒和斯特勞斯那幅光彩奪目的《約瑟夫的傳說》中那個使人想起卡帕契奧的人。

    最後,在離開那幅畫之前,我的目光又回到河岸,這裡密密麻麻地呈現出當時威尼斯的生活場景。

    我看到理發師在擦拭剃須刀,黑人扛着木桶,伊斯蘭教徒在聊天,還有身穿錦緞和花緞寬大長袍,頭戴櫻桃紅絲絨窄邊軟帽的威尼斯貴族老爺。

    突然我的心好象被蜇了一下。

    我認出,一個編織行會會員(這可以從他們的領口和袖口上用珍珠和金線繡成的他們所屬的這個快樂行會的會徽識别出來,)身上披的鬥篷就是阿爾貝蒂娜和我乘敞篷車去凡爾賽那天穿的那種鬥篷,那天晚上我無論如何沒想到僅僅15個小時以後阿爾貝蒂娜将離開我家。

    那個凄涼的日子,她在最後一封信裡把它稱為”格外晦暗的日子,因為當時已暮色*蒼茫,而我們又即将離别”,當我叫她出發時,随時準備應付各種情況的她,披上了一件福迪尼設計的鬥篷,第二天就帶着這件鬥篷走了,自那以後我在回憶中再也沒看到過這件鬥篷。

    然而福迪尼,威尼斯的天才兒子,正是從卡帕契奧的這幅畫裡吸取了鬥篷的式樣,把它從編織行會會員的肩上取下來披到了衆多巴黎女子的肩上,當然她們象我在此以前一樣不知道這種鬥篷的式樣古已有之,人們能在威尼斯藝術學院的一間大廳裡,在那幅題為《慈悲族長》的畫上,在處于畫的近景的一群貴族老爺們身上看到它的原型。

    我認出了所有這一切,而且那件被忘卻的鬥篷為了讓我更好地審視它,把那晚和阿爾貝蒂娜出發去凡爾賽的人的眼睛和心靈還給了我,于是在片刻間,我感到一種無法表述的欲|望和憂傷湧上心頭,但很快就消散了。

     ①惠斯勒(1834-1903),美國畫家。

    
還有些日子我和母親不滿足于參觀威尼斯博物館和教堂,于是趁有一次天氣特别晴朗,我們一直推進到帕多瓦①,為的是再一次欣賞那幾幅《善》《惡》圖,斯萬先生曾送給我這些畫的複制品,至今可能仍挂在貢布雷老宅的自修室裡;我在驕陽下穿過阿雷娜花園,走進由喬托的畫裝飾的小教堂,隻見教堂的整個拱彎以及巨幅壁畫的底色*一片碧藍,仿佛燦爛的白日也同遊客一起跨進了門檻,把它那萬裡無雲的藍天帶到蔭涼處小憩,純淨的藍天卸去了金燦燦的陽光的服飾,那藍色*隻稍微加深了一點,就象最晴朗的天也會有短暫的間斷,這時天空并無一絲雲,但太陽似乎把它的明眸轉向别處一小會兒,于是天空的湛藍就變暗了一些,但也更加柔和了。

     ①帕多瓦:意大利北部城市,有名的聖安東尼方形大教堂内有聖安東尼之墓,市内阿雷娜廣場上的小教堂飾有13世紀意大利畫家喬托繪的巨幅壁畫。

    
現在藍幽幽的青石壁象移進來的藍天,天空飛着幾個小天使,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些小天使,因為斯萬先生送我的僅是《善》《惡》圖的複制品,而不是描繪聖母和聖子的故事的整幅壁畫。

    天使的飛翔動作與《慈悲》或《貪欲》的動作一樣都給我一種維妙維肖栩栩如生的感覺。

    天使們把小手合攏,顯出對天國的萬分虔誠,或者至少是孩子的認真和乖巧,阿雷娜壁畫上的這些小天使讓人覺得世界上真存在過這類特别的有翅膀的生物,聖經和福音時代的博物學大概會提到它們。

    聖徒們散步時少不了會有這些小人兒在他們前面飛來飛去;也總會有幾個降臨在他們的頭頂上方,由于這是些真正存在而且确實會飛的造物,我們可以看到它們向上升騰時畫出各種弧線,極其輕松自如地在空中”翻筋鬥”,或是頭朝下向地面俯沖,一面還起勁地撲騰翅膀,以便使自己保持從重力法則來看是完全不可能的姿态,它們更象某種業已絕迹的鳥類,或者象在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