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多年兄弟繼逝,嫂與娣始合謀,力破前人水火之議,并車入野,視所擇兩地,并言不佳,遂同修聘贽,請術人另相之。每得一地,必具圖呈閨闼,判其可否。日進數圖,悉疵摘之。旬餘,始蔔一域。嫂覽圖,喜曰:“可矣。”示娣。娣曰:“是地當先發一武孝廉。”葬後三年,公長孫果以武生領鄉薦。
異史氏曰:“青烏之術,或有其理,而僻而信之則癡矣。況負氣相争,委柩路側,其于孝弟之道不講,奈何冀以地理福兒孫哉!如閨中宛若,真雅而可傳者矣。”
到了發喪那天,靈柩擡到岔路口,兄弟倆分别率領着自己門下的風水先生又争執起來。從早晨一直争到太陽西斜,還是決定不下。客人不耐煩,紛紛都走了。擡靈柩的役夫們換了十次肩,最後疲憊地撐不住了,幹脆把靈柩扔在路邊,也走了。兩兄弟索性不葬了,就在停靈樞的路邊,糾集工匠,搭起了茅棚,以遮蔽風雨。哥哥在一邊建了房子,留下人看守;弟弟也學着哥哥的樣,建了房子派了人。哥哥再建房子,弟弟也再建,這樣三年後,這個地方竟成了村落。
又過了許多年,兩兄弟相繼去世了。嫂子與弟妹一塊商量,打破了丈夫們水火不相容的議論,妯娌二人一齊乘車去野外,看那兩座墳地,說都不好。于是二人重新準備聘禮,請風水先生另擇寶地。每找到一個地方,必要先生畫成地圖量給她們看,以鑒别優劣。先生們每天都呈進好幾份地圖,妯娌兩個全都指出了毛病。過了十幾天,才找到一個地方。嫂子看了地圖,喜歡地說:“可以了!”拿給弟妹看。弟妹看了後說:“埋在這地方,日後我們家當先出一個武舉人。”葬後三年,宋侍禦的長孫果然考中了武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