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張的。
縣官聽了,立即召見他。
這時,姓張的也正在患痰喘病。
自己還治不了自己。
接到命令後非常恐懼,便一再推辭,可縣官不聽,還是命人把他送往青州。
這一路上都是大山,姓張的渴得要死,但是山中的水比玉液還貴,挨門要水喝,都沒有給的。
走到一個地方,碰見一個農婦在漉野菜汁子。
漉了半天,野菜雖多,但水卻沒有多少,盆裡的菜汁濃濁得像口涎那樣。
姓張的實在渴極了,就乞求婦人把剩下的一點菜汁給自己喝。
他喝下去以後,頓時覺得不渴了,咳嗽也止住了。
他心裡暗想,這大概就是治咳嗽病的好方子。
到了青州,各縣來的醫生都已經給太守診治了一遍,都沒有見好。
姓張的來了後,要求單獨給自己安排一間房子,裝着考慮開藥方子。
然後派人到民聞索要藜蕹。
野菜要來後,他就按那個農婦的方法漉出汁兒來,請太守服下。
太守喝下,不長時間,果然藥到病除。
太守很高興,賜給姓張的許多錢、物,并贈了一幅金匾挂在了姓張的門上。
從此,姓張的名聲大震,來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門庭若市。
所治的病,沒有不見效的。
一次,有個患傷寒病的人來找姓張的,進門說了病症後,要求給他處方。
這時,姓張的正喝醉了酒,馬馬虎虎地錯把治虐痰的藥給了病人。
待一會酒醒過來才想起出了錯,但又不敢再對别人說。
可誰知三天後,忽然有人帶着禮物來拜謝他。
他不知是什麼事,一問,才知道那個傷寒病人吃了藥後大吐大瀉,病就全好了。
像這類事情很多。
姓張的從此發了大财,家中成了富戶。
身價也因此擡高了。
凡來請他治病的,不出大價錢,不用車馬接送,他就不去。
益都縣有個姓韓的老頭,是個有名的醫生。
他還沒有出名以前,到四鄉賣藥。
一次他晚上沒處住宿,就投奔了一家人家。
正好這家人的孩子患傷寒病快要死了,知道他是賣藥的,就請他給孩子治病。
韓老頭十分為難,自己想:不給孩子治病今晚無處住,治吧又沒有辦法治,就在屋裡走來走去,兩手搓着身子,搓來搓去,身上的污垢搓下來一大片,順手又把泥垢撚成了一個個丸子。
老頭靈機一動,心想:給病人吃了這個丸子先應付一下,反正治不好病也沒有多大害處;就算治不好,也已賺得個白住白吃。
想罷,就給病人吃下這個泥垢丸子。
到了半夜,忽然主人來敲門,而且叫得很急。
韓老頭想:糟了,一定是那孩子死了!他怕主人不饒他,就起來爬牆逃跑。
主人見他跑,就在後面追。
一直追了幾裡路,韓老頭看看逃不掉了才住了腳。
這時主人才告訴他,孩子吃了丸子,出了一身大汗,病全好了。
把韓老頭又請了回去,好好招待了一番。
臨走,又贈給他許多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