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七回 開緣簿千金喜舍 戲雕欄一笑回嗔

首頁
    【張批:此回單為永福寺作地。

    何則?永福寺,金、瓶、梅歸根之所。

    不寫為守備香火,則金蓮亦不能葬此,春梅亦不來此。

    使止寫守備香火,而西門無因,不幾無因,而果顧客失主平?故用千金喜舍,總為後文衆人俱歸于此也。

     如瓶兒死于梵僧藥,而藥由永福寺。

    金蓮、敬濟葬于寺中,春梅逢月娘于寺内,而玉樓又因永福寺見李衙内。

    是衆人齊歸于此,實同散于此也。

    安得不特特寫一重修之千金,出于西門氏乎! 接寫二尼印經,相映成趣。

    見不反本笃家,重倫好禮,雖千金之施,何益身命?止足為敗亡之因。

    且豈但千金無益,即再舍些,亦不過如此而已,點醒世人無限。

    笑回嗔,蓋順筆照管金蓮、敬濟初得手情事,又點明不能放膽,以為西門死後地步也。

    文字點染之妙如此。

     寫金蓮、敬濟情事,早于永福寺化緣之後,見金蓮不知死也。

    】 詩曰:野寺根石壁,諸龛遍崔巍。

    前佛不複辨,百身一莓苔。

     惟有古殿存,世尊亦塵埃。

    如聞龍象泣,足令信者哀。

     公為領兵徒,咄嗟檀施開。

    吾知多羅樹,卻倚蓮花台。

     諸天必歡喜,鬼物無嫌猜。

    【張旁批:小玉眼中俱出。

    】 話說那山東東平府地方,向來有個永福禅寺,起建自梁武帝普通二年,開山是那萬回老祖。

    怎麼叫做萬回老祖?因那老祖做孩子的時節,才七八歲,有個哥兒從軍邊上,音信不通,不知生死。

    他老娘思想大的孩兒,時常在家啼哭。

    忽一日,孩子問母親,說道:“娘,這等清平世界,咱家也盡挨得過,為何時時掉下淚來?娘,你說與咱,咱也好分憂的。

    ”【張旁批:二句哭盡天下父母。

    】老娘就說:“小孩子,你那裡知道。

    自從你老頭兒去世,你大哥兒到邊上去做了長官,四五年,信兒也沒一個。

    不知他生死存亡,教我老人家怎生吊的下!”說着,又哭起來。

    那孩子說:“早是這等,有何難哉!娘,如今哥在那裡?咱做弟郎的,早晚間走去抓尋哥兒,讨個信來,回複你老人家,卻不是好?”那婆婆一頭哭,一頭笑起來,說道:“怪呆子,你哥若是一百二百裡程途,便可去的,直在那遼東地面,去此一萬餘裡,就是好漢子,也走四五個月才到哩,你孩兒家怎麼去的?”那孩子就說:“嗄,若是果在遼東,也終不在個天上,我去尋哥兒就回也。

    ”隻見他把 靸鞋兒系好了,把直掇兒整一整,望着婆兒拜個揖,一溜煙去了。

    那婆婆叫之不應,追之不及,愈添愁悶。

    也有鄰舍街坊、婆兒婦女前來解勸,說道:“孩兒小,怎去的遠?早晚間自回也。

    ”因此,婆婆收着兩眶眼淚,悶悶坐的。

    看看紅日西沉,那婆婆探頭探腦向外張望,隻見遠遠黑 魆魆影兒裡,有一個小的兒來也。

    那婆婆就說:“靠天靠地,靠日月三光。

    若的俺小的兒子來了,也不枉了俺修齋吃素的念頭。

    ”隻見那萬回老祖忽地跪到跟前說:“娘,你還未睡哩?咱已到遼東抓尋哥兒,讨的平安家信來也。

    ”【繡像夾批:荒唐得妙。

    】婆婆笑道:“孩兒,你不去的正好,免教我老人家挂心。

    隻是不要吊慌哄着老娘。

    那有一萬裡路程朝暮往還的?”孩兒道:“娘,你不信麼?”一直卸下衣包,取出平安家信,果然是他哥兒手筆。

    又取出一件汗衫,帶回漿洗,也是婆婆親手縫的,毫厘不差。

    因此哄動了街坊,叫做“萬回”。

    日後舍俗出家,就叫做“萬回長老”。

    果然道德高妙,神通廣大。

    曾在後趙皇帝石虎跟前,吞下兩升鐵針,又在梁武皇殿下,在頭頂上取出舍利三顆。

    因此敕建永福禅寺,【張夾批:特為永福寺一描,衆人将散矣。

    】做萬回老祖的香火院,正不知費了多少錢糧。

    正是:神僧出世神通大,聖主尊隆聖澤深。

     不想歲月如梭,時移事改。

    那萬回老祖歸天圓寂,就有些得皮得肉的上人們, 一個個多化去了。

    隻有幾個憊賴和尚,養老婆,吃燒酒,甚事兒不弄出來!【繡像夾批:是和尚正課。

    】不消幾 日兒,把袈裟也當了,鐘兒、磬兒都典了,殿上椽兒、磚兒、瓦兒換酒吃了。

    弄的 那雨淋風刮,佛像兒倒的,荒荒涼涼,将一片鐘鼓道場,忽變作荒煙衰草。

    三四十年,那一個肯扶衰起廢!【張夾批:小小一段炎涼。

    】不想有個道長老,原是西印度國出身,因慕中國清華,打 從流沙河、星宿海走了八九個年頭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