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磨刀霍霍 (第1/2頁)

好書推薦: 花姑子之陶色劫

秦風在傾力籌備對抗日本的同時,也沒有忽視與其他關鍵勢力的互動與協作。

對於退守關外的清朝,他亦秉持公正原則,為他們配備了與吳三桂軍隊相媲美的武器裝備,確保他們在武器效能上不至於落後,能夠在戰力上保持均衡態勢。

然而,這些武器並非無償捐贈,秦風開出的價格相當高昂,一把燧發槍售價高達五十兩白銀。

事實上,隨著人民軍全面更新換代為更為先進的栓動式步槍,原先生產燧發槍的流水線早已閒置廢棄。

然而,秦風在分析市場需求後,毅然決定重啟燧發槍生產線,雖然其實際成本僅為一兩銀子,但他卻毫不猶豫地以五十兩的價格出售,這樣的商業決策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精明與“心黑”。

儘管如此,燧發槍相比清朝及吳三桂原本使用的火繩槍而言,效能優勢顯著。

不僅射速大幅提升,有效射程更遠,而且發射穩定性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清廷與吳三桂都毫不猶豫地大舉採購燧發槍,以強化自身軍隊的實力。

秦風在內心竊笑,僅憑一兩銀子成本的燧發槍,經他之手轉售出去即可獲得五十兩的利潤,他不禁慨嘆,難怪醜國熱衷於挑起戰爭,原來軍火生意的利潤如此豐厚。

吳三桂與清朝方面先後下單訂購了各十萬支燧發槍,並嚴格遵守先支付全額貨款、後安排發貨的規矩。

這筆交易完成後,秦風瞬間坐收五百萬兩白銀的滾滾財源。

王輔臣與準噶爾這兩股勢力,並未主動尋求與秦風的合作,秦風也同樣沒有主動聯絡他們。

然而,秦風的佈局深遠,十八處的密探早已悄無聲息地滲透進這兩股勢力內部,只需等待最佳時機,便可實施計劃。

值得提及的是,南方鄭氏政權的領導者鄭明對秦風抱有高度的認可。

儘管秦風並未直接恢復明朝舊制,但作為漢人血脈的一員,他成功地將滿清勢力逐出了關外,恢復了漢人統治的江山,這一點深受鄭明的讚賞。

鄭經,作為鄭成功的繼承者,積極地派遣使者與秦風建立起溝通渠道。

在得知秦風有意對日本採取行動時,鄭經毫不猶豫地派出一支由五百多名經驗豐富水兵組成的隊伍支援秦風。

作為東南沿海的重要勢力,鄭氏政權曾親身經歷了倭寇對沿海百姓的反覆侵擾與殘酷傷害。

儘管鄭成功的母親帶有日本血統,使得鄭經身上流淌著四分之一的日本血統,但自幼接受儒家教育、沐浴華夏文明薰陶的鄭經,內心深處對日本民族及其國家並無好感。

他深知日本過去的野蠻行徑給華夏大地帶來的痛苦,故而站在華夏一方,義無反顧地支援秦風對抗日本的計劃。

此時的日本正處於歷史長河中的江戶幕府時期,天皇的權威猶如星光黯淡,被高高捧起卻又實質上被剝奪了實權,國家的行政中樞和實際控制權已然匯聚到了權勢熏天的德川家族手中。

德川家族透過設立幕府,確立了以將軍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有效地將天皇置於象徵性的地位,而真正的政治、軍事及經濟大權則牢牢地握在了德川家族的手中。

這一時期的日本,雖然表面上仍尊崇天皇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象徵,但實際上卻是德川幕府在幕後運籌帷幄,主導著整個國家的命運走向。

華夏大地的風雲變幻,無一不映入第四代江戶幕府將軍德川家綱的眼簾,這位日本的掌權者深知,日本對於華夏領土的覬覦之心猶似永恆燃燒的火焰,從未有過片刻熄滅。

猶如一頭伺機而動的餓狼,日本始終密切關注著華夏的動態,其目光銳利而貪婪,緊緊鎖定這片富饒而又歷史悠久的土地。

只要華夏出現一絲動盪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