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古人壽命為什麼短? (第1/2頁)

【古人為什麼壽命短?】

【如今,國人的平均壽命已達77歲,而古人的平均壽命僅在18至33歲之間。

這種巨大的差距是否僅因醫學的不發達?

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夏商時期的平均壽命約為18歲,儘管資料可能不準確,但這一時代的人們大多壽命短暫,畢竟當時的人們還處於原始狀態,只有上層奴隸主享有較好的生活條件。

完全進入農業社會後,古人的壽命略有增長,但增長幅度不大。

古人民以食為天,然而古代的農作物產量不高,種類單一,百姓每年收穫的糧食有限。

朝廷的賦稅和官員的壓迫使得百姓只能勉強填飽肚子,而且他們所吃的並非我們現在的白米飯,而是糙米和野菜。】

【古代沒有避孕的概念,家庭子女眾多,糧食短缺時,孩子們只能被餓死。

在災荒時期,連勉強填飽肚子都成為奢望,百姓只能挖草根、吃觀音土。

這些行為無異於飲鴆止渴,吃得越多死得越快。】

【元朝時期,濠州發生旱災,朱元璋的父母和哥哥相繼餓死,最後只有他和二哥倖存。

一大家子人餓死得只剩一兩個,在古代是常有的事。

除了饑荒,還有地震、洪水等天災,這些在古代都是無法抵禦的自然災害,這些死亡事件都會影響平均壽命的計算。

古代還存在溺嬰現象,原因一是孩子生得多養不活,二是重男輕女的思想導致許多女嬰被遺棄溺死。

這種情況也大大降低了平均壽命。】

【另外,古代醫學水平也是一個問題。

實際上,古代的中醫大多長壽,如李時珍活到75歲,金元四大家壽命均在70歲以上,孫思邈據說活到102歲。

古人壽命短的原因與醫學水平息息相關。

雖然中醫有著深厚的底蘊,但古代缺乏生物學作為基礎,古人對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一無所知,自然無法有效防範。

古代百姓很少有喝開水的習慣,他們直接飲用河水、井水,加之經常食不果腹,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力低下,患病風險大增。

許多疾病原本可以透過中醫治癒,但古代優秀的中醫數量稀少,一個朝代可能僅有寥寥數位。

普通百姓很難得到他們的診治,因此患病後往往得不到及時救治。

古代的醫療設施也不及現代便利。

如今,即使是偏遠的鄉村也有一兩家診所,群眾就醫十分方便。

但在古代,鄉村地區往往離醫生較遠,病患需要長途跋涉到縣城求醫。

由於交通不便,往返縣城往往需要兩三天,這段時間內病患的處境更加艱難。

即使病患成功請到醫生,也不代表就能治癒。

庸醫往往採取不當的治療方法,如開具瀉藥或放血,反而加速了病患的死亡。

大部分百姓因經濟拮据而無法請醫生或購買藥物,只能硬扛疾病。

因此,古代因疾病致死的人不在少數,一個小小的感冒就可能奪去生命。】

【瘟疫在古代也造成了大量的死亡。

每逢災荒,瘟疫隨之而來。

由於缺乏基本的防疫措施和治療手段,瘟疫往往導致大規模的人口死亡。

例如,蒙古圍攻金朝汴京時,城內瘟疫肆虐,短短三個月內近百萬人喪生,可見瘟疫在古代的恐怖程度。

有些人以古代壽命較短為理由來否定中醫的價值,這種觀點完全是無稽之談。

如果古代也能實現一村一個診所,並且有系統學習中醫的大夫坐診,那麼老百姓的平均壽命必定有所提高。】

【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