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最終決定 (第1/2頁)

這就是秘密立儲,不知道究竟立了哪個人為太子,大家只能靠猜。

這樣一來,自然不好站隊,可以避免更加極端的爭鬥,可是想必兩位皇子肯定不會甘心。

隨著朝堂上的氣氛凝結,一股不可言喻的緊張在空氣中瀰漫。

大臣們交換著複雜的眼神,而李泰與李治則是面色各異,均在努力掩飾心中的波瀾。

日子一天天過去,秘密立儲之事如同懸在頭頂的利劍,使得整個皇宮都籠罩在一層薄薄的霜霧之中。

李泰的寢宮內,他坐在案前,手中的筆力透紙背,眉宇間盡是思索之色。

他的呼吸時而急促,時而平緩,顯示出內心的波動。

李治那邊,卻是另一番光景。

他似乎更加從容,常在御花園中漫步,與宮人談笑風生,然而眼底深處偶爾閃過的銳光,透露出他對局勢的敏銳覺察。

就在這肅穆的氛圍中,李世民卻如行走於鋼絲上的舞者,步步為營。

他知道,每一個微小的動作、每一句無意的話語,都可能成為引爆朝局的火花。

因此,他更加頻繁地召見兩位王子,有時是在御書房內討論經史子集,有時則是在御花園裡一同騎馬射箭。

在這些接觸中,李世民細緻地觀察他們的反應與處事方式。

一日午後,天空湛藍如洗,李世民特意安排了一場圍獵。

李泰與李治各自率領隊伍,展現自己的騎射本領。

李泰在獵場上馳騁如飛,箭無虛發,盡顯英勇。

而李治則不急不躁,指揮有序,更注重團隊的協作。

圍獵結束時,李泰所率隊伍獵物頗豐,但李治的隊伍卻因合作默契而獲得了更為豐碩的成果。

夜晚降臨,宮廷之外,繁星點點。

李世民獨自一人站在高高的宮闕之上,望著星辰大海,心中波瀾再起。

他在思考,一個君主的選立,不僅在於個人的才能與德行,更在於對天下大局的把控與人心的把握。

他需要的是既能穩坐江山,又能洞悉民心的明君。

就在這時,遠處忽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一名侍衛慌張地來到李世民面前,單膝跪地,氣喘吁吁地報告:“啟稟陛下,有緊急密報送至。”

李世民接過密信,目光一掃,臉色驟變。

原來,邊疆突發異動,外敵趁虛而入,邊關告急。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無疑是對帝國未來的一次嚴峻考驗,也是對兩位王子應變能力的最終考核。

第二日清晨,李世民急召朝會,將邊關緊急情況告知眾臣。

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有的主張立即派兵鎮壓,有的則認為應先派遣使者談判。

這時,李泰與李治各自上前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李泰主張迅速出兵,以武力平定邊亂,展現出帝國的威嚴與力量。

他激昂地說:“國家安危,豈能兒戲?若不展示我大唐雄威,四方蠻夷必將蜂起!”

而李治則提出不同意見,他認為應先派精通外交之臣前往瞭解實情,同時加強邊防,以防不測。

他平和地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若能以智慧解決爭端,豈不更好?”

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代表了兩位王子的性格與治國理念。

李世民聽後,沉吟不語,他知道這場爭論並非偶然,而是關乎帝國命運的重大選擇。

他需要從兩位王子的表現中,洞察出真正的王者之氣。

數日後,使臣回報,果然如李治所言,邊境之事原是一場誤會,透過外交手段已順利平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