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有功之臣的賞賜 (第1/2頁)

畢竟明朝立國不久,本來就沒有積蓄太大的財政力量。

現在因為邊疆的戰爭,民生更加的凋敝了起來。

想要短時間之內,湊到足夠的軍費,除了趕盡徵稅之外,便只有提高各類生活用品的價格,以此來短時間之內獲取大量的銀錢。

也正因為如此,原本逐漸開始逐漸降低的食鹽價格,也在短時間之內迅速的飆升。

邊疆的戰火連天,北方異族的侵擾如猛獸般撕裂了邊關的寧靜。

京城之內,朝堂上下一片憂心忡忡,朱元璋的額頭也刻滿了溝壑。

此時的張瀚,身在鹽田,耳畔時時傳來鐵蹄踐踏之聲,他知曉自己肩上的擔子愈發沉重。

每一粒食鹽,都關係到國庫的盈缺,關係到數萬將士的生命安危。

他夜以繼日地奔波在鹽田之間,監督生產,嚴格稅收,確保每一筆收入都能成為抵禦外敵的堅實後盾。

可百姓們卻不樂意,食鹽的價格降下來,他們內心自然是歡喜無比的,可如果價格又提升了上去,那他們是一萬個不願意。

所以一時之間,各地都發生了一些動盪,朱元璋無奈只能再度去喊李善長。

"各地起了一些民怨,值此邊疆作亂之際,要是不妥善處理的話,恐怕會引來更大的亂子,你覺得此時該派誰去處理比較好?"

李善長聞言,面色凝重,他知道這不僅是一次考驗,更是一場對民心的爭奪。

他沉吟片刻,心中已有人選,便對朱元璋說道:“陛下,此次安撫百姓之事,非同小可,需得一位既通政務又得民心之人。"

"臣以為,劉基可擔此重任。”

朱元璋聞言,眉頭一挑,劉基乃是一位以智慧與公正著稱的官員,他在民間有著極高的聲望,若由他出馬,或許真能平息這場風波。

“好,就依你所言,傳旨讓劉基速速行動。”

劉基接到聖旨,知道他肩上的擔子重如泰山。

他深知,這次的任務並非僅僅是說服百姓,更是要找到長久之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他帶著幾名親信,快馬加鞭,直奔最為動盪的地區。

所到之處,不先示以威權,而是先行傾聽。

他深入市集,走訪鄉間,耐心聽取百姓們的抱怨與建議。

在一次次的對話中,劉基發現百姓們最為關心的並非是食鹽價格一時的高低,而是希望有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他們厭倦了價格的頻繁波動,渴望能有持續安定的日子。

劉基心中有了計策,他決定召集當地士紳與商人,召開一場大會,共商鹽政。

大會上,劉基站在眾人面前,他的聲音平和而堅定:“諸位,食鹽乃民生之本,其價之穩定關乎千家萬戶。"

"今日之議,非為一時之需,而是為了我們子孫後代的未來。”

他的話語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劉基提出了一套改革方案,包括建立穩定的食鹽儲備制度,以及設立特別的鹽政衙門,監管鹽價,防止私運和貪腐現象。

這些提議得到了在場士紳與商人的支援,他們紛紛表示願意配合官府,共同維護市場秩序。

隨著改革措施的逐步實施,食鹽價格開始穩定下來,百姓們的怨氣也隨之消散。

而在邊疆,戰爭依舊在繼續。

朱元璋親自督戰,他的軍帳內燈火通明,地圖鋪滿了整個桌面。他的眉頭緊鎖,心中憂慮著戰事的發展。

一日,忽有斥候來報,說是北方異族的首領願意和談。

朱元璋聞言,心中一喜,這是一個轉機,也許能為大明王朝帶來一線生機。

和談之日,朱元璋親自前往邊境,與北方異族的首領面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