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首頁
    意欲下凡造曆幻緣,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警幻亦曾問及,灌溉之情未償,趁此倒可了結的。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無此水可還。

    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風流冤家來,陪他們去了結此案。

    ” 那道人道:“果是罕聞。

    實未聞有還淚之說。

    想來這一段故事,比曆來風月事故更加瑣碎細膩了。

    ”那僧道:“曆來幾個風流人物,不過傳其大概以及詩詞篇章而已;至家庭閨閣中一飲一食,總未述記。

    再者,大半風月故事,不過偷香竊玉,暗約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兒女之真情發洩一二。

    想這一幹人入世,其情癡色鬼、賢愚不肖者,悉與前人傳述不同矣。

    ”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脫幾個,豈不是一場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宮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這一幹風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

    如今雖已有一半落塵,然猶未全集。

    ”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來。

    ” 卻說甄士隐俱聽得明白,但不知所雲“蠢物”系何東西。

    遂不禁上前施禮,笑問道:“二仙師請了。

    ”那僧道也忙答禮相問。

    士隐因說道:“适聞仙師所談因果,實人世罕聞者。

    但弟子愚濁,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開癡頑,備細一聞,弟子則洗耳谛聽,稍能警省,亦可免沉倫之苦。

    ”二仙笑道:“此乃玄機不可預洩者。

    到那時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

    ”士隐聽了,不便再問。

    因笑道:“玄機不可預洩,但适雲‘蠢物’,不知為何,或可一見否?”那僧道:“若問此物,倒有一面之緣。

    ”說着,取出遞與士隐。

     士隐接了看時,原來是塊鮮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靈寶玉”四字,後面還有幾行小字。

    正欲細看時,那僧便說已到幻境,便強從手中奪了去,與道人竟過一大石牌坊,上書四個大字,乃是“太虛幻境”。

    兩邊又有一幅對聯,道是: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士隐意欲也跟了過去,方舉步時,忽聽一聲霹靂,有若山崩地陷。

    士隐大叫一聲,定睛一看,隻見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夢之事便忘了大半。

    又見奶母正抱了英蓮走來。

    士隐見女兒越發生得粉妝玉琢,乖覺可喜,便伸手接來,抱在懷内,鬥他頑耍一回,又帶至街前,看那過會的熱鬧。

     方欲進來時,隻見從那邊來了一僧一道:那僧則癞頭跣腳,那道則跛足蓬頭,瘋瘋癫癫,揮霍談笑而至。

    及至到了他門前,看見士隐抱着英蓮,那僧便大哭起來,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這有命無運、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懷内作甚?”士隐聽了,知是瘋話,也不去睬他。

    那僧還說:“舍我罷,舍我罷!”士隐不耐煩,便抱女兒撤身要進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詞道: 慣養嬌生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

    
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

    
士隐聽得明白,心下猶豫,意欲問他們來曆。

    隻聽道人說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幹營生去罷。

    三劫後,我在北邙山等你,會齊了同往太虛幻境銷号。

    ”那僧道:“最妙,最妙!”說畢,二人一去,再不見個蹤影了。

    士隐心中此時自忖:這兩個人必有來曆,該試一問,如今悔卻晚也。

     這士隐正癡想,忽見隔壁葫蘆廟内寄居的一個窮儒──姓賈名化、表字時飛、别号雨村者走了出來。

    這賈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詩書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盡,人口衰喪,隻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鄉無益,因進京求取功名,再整基業。

    自前歲來此,又淹蹇住了,暫寄廟中安身,每日賣字作文為生,故士隐常與他交接。

     當下雨村見了士隐,忙施禮陪笑道:“老先生倚門伫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聞否?”士隐笑道:“非也。

    适因小女啼哭,引他出來作耍,正是無聊之甚,兄來得正妙,請入小齋一談,彼此皆可消此永晝。

    ”說着,便令人送女兒進去,自與雨村攜手來至書房中。

    小童獻茶。

    方談得三五句話,忽家人飛報:“嚴老爺來拜。

    ”士隐慌的忙起身謝罪道:“恕诳駕之罪,略坐,弟即來陪。

    ”雨村忙起身亦讓道:“老先生請便。

    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

    ”說着,士隐已出前廳去了。

     這裡雨村且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