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地山頂上見個庵兒。
李逵道:“好了!”攀藤攬葛,上到庵前。
推開門看時,卻是個泗州大聖祠堂,面前有個石香爐。
李逵用手去掇,原來卻是和座子鑿成的。
李逵拔了一回,那裡拔得動。
一時性起來,連那座子掇出前面石階上一磕,把那香爐磕将下來。
拿了再到溪邊,将這香爐水裡浸了,拔起亂草,洗得幹淨,挽了半香爐水,雙手擎來,再尋舊路,夾七夾八走上嶺來。
到得松樹裡邊,石頭上不見了娘,隻見樸刀插在那裡。
李逵叫娘吃水,杳無蹤迹,叫了幾聲不應。
李逵定住眼,四下裡看時,尋不見娘。
走不得三十餘步,隻見草地上一段血迹。
李逵見了,心裡越疑惑。
趁着那血迹尋将去。
尋到一處大洞口,隻見兩個小虎兒在那裡舐一條人腿。
李逵心裡忖道:“我從梁山泊歸來,特為老娘來取他。
千辛萬苦背到這裡,卻把來與你吃了!那鳥大蟲拖着這條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誰的!”心頭火起,赤黃須豎立起來,将手中樸刀挺起,來搠那兩個小虎。
這小大蟲被搠得慌,也張牙舞爪,鑽向前來。
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了一個,那一個望洞裡便鑽了入去,李逵趕到洞裡,也搠死了,卻鑽入那大蟲洞内。
李逵卻便伏在裡面張外面時,隻見那母大蟲張牙舞爪,望窩裡來。
李逵道:“正是你這業畜吃了我娘!”放下樸刀,胯邊掣出腰刀。
那母大蟲到洞口,先把尾去窩裡一剪,便把後半截身軀坐将入去。
李逵在窩内看得仔細,把刀朝母大蟲尾底下,盡平生氣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蟲糞門。
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裡去了。
那老大蟲吼了一聲,就洞口帶着刀,跳過澗邊去了。
李逵卻拿了樸刀,就洞裡趕将出來。
那老虎負疼,直搶下山石岩下去了。
李逵恰待要趕,隻見就樹邊卷起一陣狂風,吹得敗葉樹木如雨一般打将下來。
自古道:雲生從龍,風生從虎。
那一陣風起處,星月光輝之下,大吼了一聲,忽地跳出一隻吊睛白額虎來。
李逵看那大蟲,但見:
一聲吼叫轟霹靂,兩眼圓睜閃電光。
搖頭擺尾欺存孝,舞爪張牙啖狄梁。
那大蟲望李逵勢猛一撲。
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蟲的勢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蟲颔下。
那大蟲不曾再展再撲,一者護那疼痛,二者傷着他那氣管。
那大蟲退不勾五七步,隻聽得響一聲如倒半壁山,登時間死在岩下。
那李逵一時間殺了子母四虎,還又到虎窩邊,将着刀複看了一遍,隻恐還有大蟲,已無有蹤迹。
李逵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聖廟裡,睡到天明。
次日早晨,李逵卻來收拾親娘的兩腿及剩的骨殖,把布衫包裹了,直到泗州大聖庵後掘土坑葬了。
李逵大哭了一場。
有詩為證:
沂嶺西風九月秋,雌雄猛虎聚林丘。
因将老母身軀啖,緻使英雄血淚流。
手執鋼刀探虎穴,心如烈火報冤仇。
立誅四虎威神力,千古傳名李鐵牛。
這李逵肚裡又饑又渴,不免收拾包裹,拿了樸刀,尋路慢慢的走過嶺來。
隻見五七個獵戶,都在那裡收窩弓弩箭。
見了李逵一身血污,行将下嶺來,衆獵戶吃了一驚,問道:“你這客人莫非是山神土地?如何敢獨自過嶺來?”李逵見問,自肚裡尋思道:“如今沂水縣出榜賞三千貫錢捉我,我如何敢說實話?隻謊說罷。
”答道:“我是客人。
昨夜和娘過嶺來,因我娘要水吃,我去嶺下取水,被那大蟲把我娘拖去吃了。
我直尋到虎巢裡,先殺了兩個小虎,後殺了兩個大虎。
泗州大聖廟裡睡到天明,方才下來。
”衆獵戶齊叫道:“不信你一個人如何殺得四個虎?便是李存孝和子路,也隻打得一個。
這兩個小虎且不打緊,那兩個大虎非同小可。
我們為這兩個畜生,正不知都吃了幾頓棍棒。
這條沂嶺,自從有了這窩虎在上面,整三五個月沒人敢行。
我們不信!敢是你哄我?”李逵道:“我又不是此間人,沒來由哄你做甚麼!你們不信,我和你上嶺去,尋讨與你,就帶些人去扛了下來。
”衆獵戶道;“若端的有時,我們自得重重的謝你。
卻是好也!”衆獵戶打起胡哨來,一霎時,聚起三五十人,都拿了撓鈎槍棒,跟着李逵,再上嶺來。
此時天大明朗,都到那山頂上,遠遠望見窩邊果然殺死兩個小虎,一個在窩内,一個在外面;一隻母大蟲死在山岩邊;一隻雄虎死在泗州大聖廟前。
衆獵戶見了殺死四個大蟲,盡皆歡喜,便把索子抓縛起來。
衆人扛擡下嶺,就邀李逵同去請賞。
一面先使人報知裡正上戶,都來迎接着,擡到一個大戶人家,喚做曹太公莊上。
那人原是閑吏,專一在鄉放刁把濫,近來暴有幾貫浮财,隻是為人行短。
當時曹太公親自接來,相見了,邀請李逵到草堂上坐定,動問那殺虎的緣由。
李逵卻把夜來同娘到嶺上要水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