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1我吻您的腳,對您卑躬屈膝,我下次不幹了。
請您可憐可憐。
”–“不,混蛋,”另一個聲音回答說,”既然你大聲嚷嚷,跪在地上,就把你捆在床上,決不可憐。
”我聽到撣衣鞭的劈啪聲,鞭子上也許有尖刺,因為接着就傳來疼痛的叫聲。
這時,我發現這個房間的側面有個小圓窗,上面的窗簾沒有拉上;我悄悄地走到-陰-暗處,一直走到小圓窗旁,我從窗上看到,有個人被鍊條捆在床上,猶如普羅米修斯被捆在懸崖上,并挨着撣衣鞭的抽打,那鞭上确實有尖刺,打他的人是莫理斯,我看到那人已經混身是血,身上全是瘀斑,說明受這樣的酷刑并非首次,我看到的那個人就是德·夏呂斯先生。
突然,房門打開,有個人走了進去,幸好沒有看到我,此人是絮比安。
他走到男爵身旁,帶着尊敬的神色*和機靈的微笑問題:”嗨,您不需要我?”男爵請絮比安讓莫理斯出去片刻。
絮比安毫不客氣地叫他出去。
”不會有人聽到我們說話?”男爵問絮比安。
絮比安說肯定不會。
男爵知道,絮比安象作家一樣聰明,毫不講求實際,跟當事人講話時總是使用無人會誤解的暗示和衆所周知的綽号。
“等一會兒,”絮比安打斷了話頭,因為他聽到三号房間按鈴的聲音。
這是自由行動黨①的一位議員要外出。
絮比安不需要看旅客牌,因為他聽得出議員的鈴聲,議員每天都是午飯後來的。
那天,議員不得不改變時間,因為他女兒中午在夏約街心花園的聖彼得教堂舉行婚禮,因此他晚上才來,但很早就想走了,因為他要是晚回家,妻子很快就會感到擔心,特别是這些天飛機要來轟炸。
絮比安一定要送他出門,以表示對議員的尊敬,而不是出于任何個人利益。
這位議員放棄了《法蘭西行動》②的誇張言詞(另外,他也無法理解夏爾·莫拉斯或萊翁·都德的片言隻字),雖說他和部長們關系很好,部長們也樂于應邀參加他的狩獵,但是絮比安同警察局發生糾紛時,決不敢請他幫半點忙。
絮比安知道,他對這位鴻運高照、膽小怕事的議員談起這件事是在冒險,如果談起這種事,他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最為無害的”搜查”,但也會立刻失去最為慷慨的顧客。
議員把帽子拉到眼睛上,把領子翻上來,覺得把自己的臉遮住了,走到門口就迅速溜走,就象他在進行競選時那樣。
絮比安把議員送到門口,就上樓回到德·夏呂斯先生身邊,并對他說:”那是歐仁先生。
”在絮比安的旅館裡,就象在療養院裡那樣,對顧客稱呼隻叫他們的名字,而為了滿足常客的好奇心,或是提高療養院的聲譽,就又在耳邊悄悄說出他們的姓。
但有時,絮比安不知道他那些顧客的真實身份,就憑想象說這是交易所的某個顧客,這是某個貴族,這是某個藝術家,由于這種暫時的錯誤對于那些被叫錯名字的人來說是令人高興的事,所以絮比安最終仍然無法知道誰是維克多先生。
為了取悅于男爵,絮比安就養成了習慣,不按某些聚會中流行的做法行事。
”我要向您介紹勒布倫先生”(在耳邊則說:”他讓别人叫他勒布倫先生,但實際上他是俄羅斯大公。
”)相反,絮比安感到,把一個送牛奶的小夥子介紹給德·夏呂斯先生還不夠,他眨了眨眼睛,低聲對他說:”他是送牛奶的小夥子,但實際上卻是貝爾維爾最危險的流氓之一。
”(必須看到絮比安在說”流氓”時用了放肆的語調。
)這些介紹仿佛還不足夠,他就竭力補充幾條”語錄”:”他曾多次因偷竊和在别墅進行盜竊被判刑,他曾去弗雷納進行鬥毆(也是放肆的調子),把一些過路人幾乎打成殘廢,他曾在非洲營服役。
他打死了自己的中士。
”
①自由行動黨是雅克·皮烏創立的具有天主教傾向的政治組織,于1919年并入國民聯盟。
②法蘭西行動是二十世紀前四十年中法國一個有影響的右翼**和組織,成立于1899年,其首領莫拉斯提出一整套民族主義理論,要求恢複君主制度,日報與該組織同名。
男爵甚至有點抱怨絮比安,因為這幢房子是他讓管家替他買下的,并叫一個下屬進行管理,他知道,由于德·奧洛龍小姐的舅舅笨拙,這幢房子裡所有的人都多少了解他的個性*和名字(許多人認為這隻是個綽号,他發音不準,把名字說得走了樣,因此,是他們自己的愚蠢保護了男爵,而不是絮比安的謹慎)。
但是他認為,讓自己放心,最簡單的辦法莫過于自信,男爵知道别人不會聽到他們的談話,感到十分放心,就對絮比安說:”這個小夥子十分可愛,盡了自己的力,不過我不想在他面前說話。
但是,我并不認為他十分粗魯。
他的臉讨我喜歡,但他說我下流,仿佛有人教過他一樣。
”–“哦!不,任何人也沒有對他說過任何事情,”絮比安回答道,沒有發現這種說法難以置信。
”另外,他曾在維萊特的一個女門房兇殺案中受到牽連。
”–“啊!這相當有意思,”男爵面帶微笑說。
–“不過我這裡正好有個宰牛的,是在屠宰場做的,跟那個人很象,他是偶然過來的。
您想試試嗎?”–“是的,很想試試。
”我看到屠宰場的人走了進去,此人确實有點象”莫理斯”,但是,更為奇怪的是,他們倆都具有一類人的某種特點,我個人從未明确看出這種特點,但我十分清楚地感到它存在于莫雷爾的面孔之中,他們倆若是不和我看到的莫雷爾有一定的相象之處,至少和某種臉型有一定的相象之處,這種臉型可以由一雙看到的莫雷爾同我不一樣的眼睛根據他的容貌勾勒出來的。
我用回憶所取得的莫雷爾的相貌,在内心中勾劃出他對另一個人可能呈現的形象,我立刻發現,他們雖說一個是珠寶店夥計,一個是旅館職工,但兩人都隐隐約約的是莫雷爾的替身。
是否應該從中得出下面的結論呢?就是說德·夏呂斯先生至少在他愛情的某種形式中對同一種類型的人是始終不渝的,而使他接連選擇這兩個小夥子的欲|望,和使他在東錫埃爾火車站的月台上把莫雷爾叫住的欲|望是相同的。
這三個人都有些象古希臘的青年男子,其外形凹雕在德·夏呂斯先生的眼睛這顆藍寶石上,使他的目光具有某種十分特殊的光彩,我到巴爾貝克的第一天曾因此而感到害怕。
或是他對莫雷爾的愛情改變了他過去尋找的類型,為了不因失去莫雷爾而感到痛苦,他就尋找同莫雷爾相象的小夥子?我也作了一種假設,就是盡管有那些表面現象,在莫雷爾和他之間也許隻存在友誼關系,而德·夏呂斯先生讓一些相當象莫雷爾的青年到絮比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