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
這瞬間的印象必須強烈、鮮活、深刻,才能帶來直觀認識。
所以在獲取直觀知識方面,一切都取決于我們如何利用我們的青春歲月。
在往後的日子裡,我們能夠對他人,甚至對這世界發揮影響,因為我們自身變得完備和美滿了,不再受到印象的左右;但是,這個世界對我們的影響也相對減少。
因此,這一段日子是我們做出實事和有所成就的時間,但青年期卻是人們對事物進行原始把握和認識的時候。
在青年時期,我們的直觀占據上風,但在老年期,思想卻把牢了統治的地位。
因此,前者是創作詩歌的時期,而後者卻是進行哲學思考的時候。
在實際事務中,青年時期的人聽命于他們直觀所見之物及其産生的印象;但在老年,人們隻由他們的思想決定他們的行為。
其中的原因就是隻有到了老年,當對事物的直觀印象積聚了足夠的數量,對于事物的直觀印象被歸納成為概念以後,人們才會賦予這些概念更加豐富的内容、含意和價值。
與此同時,直觀印象由于習慣的作用而變得不那麼強烈了。
相比之下,在青年期,直觀印象,亦即對事物外在一面的印象,在頭腦中占據着優勢,尤其對于那些活潑、想象力豐富的頭腦。
這種人把這世界視為一幅圖畫,因此,他們關心的事情就是在這世上應該扮演何種角色、如何顯示和突出自己,而他們對這世界的内在感覺則是次要的事情。
這一點已經在年輕人的個人虛榮心和追求華麗衣飾上反映出來。
我們精神力最強旺、最集中的時期,毫無疑問是在青年期。
這個時期最遲能夠延至一個人的歲。
從這個年紀開始,精神力就開始衰弱,雖然這個衰弱過程相當緩慢。
不過,在這之後的歲月,甚至到了老年,人們并不是沒有獲得某種精神上的補償。
到了這個時候,一個人的經驗和學識才算真正豐富起來。
人們終于有時間和機會從各個方面去觀察思考事物,把事物相互比較,并發現出它們彼此之間的共同點和連接點。
這樣,到現在我們才得以明白事情的整體脈絡,一切也都清楚了。
對于我們在青年時期就已經知道的事情,我們現在有了更加根本的認識,因為對于每一個概念我們都有了許多的實例證明。
在青年時自以為了解的事情,到了老年才真正為我們所認識。
最重要的是,我們在老年的确知道了更多的事情,此時的知識經過反複多方面的思考變得真正連貫和統一起來。
但在青年時代,我們的認識總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
一個人隻有活到了老年,才能對生活獲得一個完整、連貫的表象認識,因為到了老年以後,他才看到了生活的整體和生活的自然進程。
他尤其不會像其他人那樣,以剛剛入世的眼光看視生活,他的審視角度是離世的。
這樣,他就尤其能夠全面認清楚生活的虛無本質。
而其他人卻總是執迷不悟,錯誤地認為事情遲早總會變得完美。
較之于老年階段,人們在青年時代有更多的設想,因此人們知道得不多,但卻能夠把有限的所知放大;但在老年階段,人們具備更多的洞察力、判斷力和對事物根本性的認識。
在青年時代,一個精神素質出衆的人就已經着手為他那獨特、原始的觀點和認識積累素材,也就是說,他為自己注定要給予這個世界的奉獻做搜集工夫。
但必須假以時日,他才可以成為能夠處理這些素材的主人。
因此原因,我們發現:一個偉大的小說作家通常要到了歲才能創作出他的鴻篇巨制。
盡管如此,青年時代是人們的認識之樹紮下根基的時候,雖然最終結出果子的是樹的葉頂。
正如每個時代,甚至最貧瘠不堪的時代,都自以為比在它之前的那個時代文明得多在這之前更早的時代就更不消提了同樣,處于各個人生階段的我們也持有同樣的觀點。
但是這些看法通常都是錯誤的。
在身體發育成長的年月,人們身體力量和知識日漸增加。
他們也就習慣于看重今天,而輕視昨天。
這樣的一種習慣看法在我們頭腦生根,然後,在我們精神力開始衰弱,在今天要反過來帶着尊崇看視昨天的時候,我們還保留着原來的習慣。
因此我們經常不僅低估我們早年時候作出的成績,同時,也輕視那個時候的判斷力。
在這裡需要指出:盡管一個人的智力素質,一如他的性格和感情,就其本質而言是與生俱來的,但是,人的智力素質卻不像人的性格那樣保持一成不變。
它其實受制于變化着的情形,而這些變化着的情形總的來說是按規律出現的。
這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人的智力立足于這一物理世界,另一原因就是智力需要得到經驗的素材。
因此,人的精神智力經過持續的發展才達至頂峰,在這之後就逐漸衰退,直至最後的癡呆狀态。
吸引和活躍我們智力的素材,亦即我們思想和知識的内容,我們實踐、練習、經驗和了解的對象我們通過這些而獲緻世界觀的完善直至我們的精神力開始出現明顯的衰弱之前,都是一個持續不停增加的總量。
精神力的衰弱出現以後,一切都開始衰減了。
人就是由一種絕對無法改變的成分,加上另一種向着兩個相反的方向定期性發生變化的成分所構成。
這解釋了何以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