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渤海郡王。
癸卯,幸譯經院,盡取禁中所藏梵夾,令西僧天息災視藏錄所未載者翻譯之。
壬子,工部尚書沈倫以左仆射緻仕。
八月,庚申朔,太子太師王溥卒。
溥性寬厚,喜汲引後進,所薦至顯位者甚衆。
父祚,以防禦使家居,每公卿至,必首谒祚,置酒上壽,溥朝服趨侍左右,坐客不安席,祚不命退,溥不敢退。
至是卒,年六十一。
帝辍朝二日,贈侍中,谥文獻。
涪陵縣公廷美既出居房州,趙普恐李符洩漏其言,乃坐符用刑不當,癸亥,責符為甯國軍司馬。
罷劍南榷酤,以知益州、工部郎中辛仲甫言其擾民也。
己卯,從鹽鐵使王明之請,罷川、峽諸州官織錦绮。
遼主如西京。
九月,庚子,遼主幸雲州。
甲辰,獵于祥古山,不豫。
南院樞密使韓德讓,不俟召,率其親屬赴行帳,白皇後易置大臣。
壬子,遼主次焦山,殂于行在,年三十五。
谥孝成皇帝,廟号景宗。
德讓與耶律色珍承遺诏,以長子梁王隆緒嗣位,年甫十二,皇後稱制決國政。
後泣曰:“母寡子幼,族屬雄壯,邊防未靖,奈何?”德讓與色珍進曰:“信任臣等,何慮之有!”德讓總宿衛事,後益寵任之。
癸醜,權知高麗國王治遣使來貢方物,且言其兄伷殁,求襲位,旋許之。
新作尚書省于孟昶故第。
帝以諸道進士猥雜,或挾書假手,僥幸得官,所至多觸憲章,诏:“所在貢舉等州,自今長吏擇官,考試合格,許薦送。
仍令禮部,自今解貢舉人,依吏部選人例,每十人為保,有行止踰違,它人所告者,同保連坐,不得赴舉。
”
冬,十月,己未朔,遼主始臨朝。
辛酉,群臣上尊号曰昭聖皇帝,尊皇後為皇太後,大赦。
以南院大王勃古哲總領山西諸州事,北院大王、裕悅休格為南面行軍都統,奚王壽甯副之,同政事門下平章事蕭道甯領本部軍駐南京。
癸亥,诏:“河南吏民,不得闌出邊關,侵撓略奪,違者論罪。
有羊馬牲口者還之。
”帝嘗謂近臣曰:“朕每讀《老子》至‘佳兵者不祥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嘗不三複以為規戒。
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緻治。
朕每退朝,不廢觀書,意欲酌前世成敗而行之,以盡損益也。
”
乙醜,遼主如顯州。
壬申,河決武德縣,蠲臨河民租。
己卯,左谏議大夫參加政事窦偁卒,贈工部尚書。
帝自臨哭。
将以翼日大宴,诏罷之。
癸卯,行《乾元曆》,冬官正吳昭素所上也。
帝親為制序,優賜昭素等束帛。
十一月,甲午,遼置乾州。
己酉,以李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
禁民喪葬作樂。
十二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遼遣耶律蘇薩讨準布。
辛酉,右補阙田錫上疏論朝政得失,不報。
兩浙轉運使高冕,條上舊政不便者百馀事,诏兩浙逋賦及錢氏無名掊斂悉除之。
帝好訪詞學之士,得須城趙鄰幾,擢掌制诘,才數月,卒。
楊守一薦萊州單贻慶,由主簿召對稱旨,授著作佐郎。
直史館。
會遣監察禦史李匡源使高麗,以贻慶為副,贻慶以母老辭,乃命國了博士雍丘孔維代之。
高麗王治問禮于維,維對以君臣父子之道,升降等威之序,治喜曰:“今日複見中國夫子也。
”
甲子,遼達喇幹迺曼實醉言宮掖事,法當死,杖而釋之。
辛未,遼南面招讨使秦王韓匡嗣卒。
匡嗣先以喪師獲罪,太後以其子德讓故,遣使臨吊,赙贈甚厚,後追贈尚書令。
庚辰,右骁衛上将軍楚昭輔卒,贈侍中。
知桐廬縣、太常寺太祝升州刁衎上疏言:“古者投奸兇于四裔;今乃遠方囚人,盡歸象阙,配于務役,最非其宜。
神臯天子所居,豈可使流囚于此聚役!自今外處罪人,望勿許解送上京,亦不留于諸務充役。
又《禮》曰:‘刑人于市,與衆棄之。
’則知黃屋紫宸之中,非行法用刑之所。
乞自今,禦前不行決罰之刑,敕杖不以大小,皆以付禦史、廷尉。
又,或犯劫盜亡命,罪重者刖足釘身,國門布令。
此乃愚民昧于刑憲,迫于衣食,偶然為惡,義不及它,被其慘毒,實傷風化,亦望減除。
至于淫刑酷法,非律文所載者,并诏天下悉禁止之。
”帝覽疏甚悅,降诏褒答。
閏月,戊子朔,豐州與遼兵戰,破之,獲其天德節度使蕭太。
辛亥,诏赦銀、夏等州常赦所不原者。
諸州置農師。
太平興國八年遼統和元年
春,正月,戊午朔,遼主以大行在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