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演义 第5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首頁
    卻說陳宮正欲下手殺曹操,忽轉念曰:“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

    不若棄而他往。

    ”插劍上馬,不等天明,自投東郡去了。

    操覺,不見陳宮,尋思:“此人見我說了這兩句,疑我不仁,棄我而去;吾當急行,不可久留。

    ”遂連夜到陳留,尋見父親,備說前事;欲散家資,招募義兵。

    父言“資少恐不成事。

    此間有孝廉衛弘,疏财仗義,其家巨富;若得相助,事可圖矣。

    ” 操置酒張筵,拜請衛弘到家,告曰:“今漢室無主,董卓專權,欺君害民,天下切齒。

    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

    公乃忠義之士,敢求相助。

    ”衛弘曰:“吾有是心久矣,恨未遇英雄耳。

    既孟德有大志,願将家資相助。

    ”操大喜;于是先發矯诏,馳報各道,然後招集義兵,豎起招兵白旗一面,上書“忠義”二字。

    不數日間,應募之士,如雨骈集。

     一日,有一個陽平衛國人,姓樂,名進,字文謙,來投曹操。

    又有一個山陽巨鹿人,姓李名典,字曼成,也來投曹操。

    操皆留為帳前吏。

    又有沛國谯人,夏侯敦,字符讓,乃夏侯嬰之後;自小習槍棒;年十四從師學武,有人辱罵其師,敦殺之,逃于外方;聞知曹操起兵,與其族弟夏侯淵,兩個各引壯士千人來會。

    此二人本操之弟兄。

    操父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過房與曹家,因此是同族。

    不數日,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兵千餘來助。

    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

    二人兵馬熟娴,武藝精通。

    操大喜,于村中調練軍馬。

    衛弘盡出家财,置辦衣甲旗幡。

    四方送糧食者,不記其數。

     時袁紹得操矯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萬,離渤海來與曹操會盟。

    操作檄文以達諸郡。

    檄文曰:唐吉诃德 操等謹以大義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弑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诏,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兇。

    望興義師,共洩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

    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第一鎮,後将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仙。

    第四鎮,兖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内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瓒。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将,投洛陽來。

     且說北平太守公孫瓒,統領精兵一萬五千,路經德州平原縣。

    正行之間,遙見桑樹叢中,一面黃旗,數騎來迎。

    瓒視之,乃劉玄德也。

    瓒問曰:“賢弟何故在此?”玄德曰:“舊日蒙兄保備為平原縣令,今聞大軍過此,特來奉候,就請兄長入城歇馬。

    ”瓒指關、張而問曰:“此何人也?”玄德曰:“此關羽、張飛,備結義兄弟也。

    ”瓒曰:“乃同破黃巾賊者乎?”玄德曰:“皆此二人之力。

    ”瓒曰:“今居何職?”玄德答曰:“關羽為馬弓手,張飛為步弓手。

    ”瓒歎曰:“如此可謂埋沒英雄!今董卓作亂,天下諸侯,共往誅之。

    賢弟可棄此卑官,一同讨賊,力扶漢室,若何?”玄德曰:“願往。

    ”張飛曰:“當時若容我殺了此賊,免有今日之事。

    ”雲長曰:“事已至此,即當收拾前去。

    ” 玄德、關、張自變量騎跟公孫瓒來,曹操接着,衆諸侯亦陸續皆至,各自安營下寨,連接三百餘裡。

    操乃宰牛殺馬,大會諸侯,商議進兵之策。

    太守王匡曰:“今奉大義,必立盟主;衆聽約束,然後進兵。

    ”操曰:“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可為盟主。

    ”紹再三推辭。

    衆皆曰:“非本初不可。

    ”紹方應允。

    次日築台三層,遍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旄黃钺,兵符将印,請紹登壇。

    紹整衣佩劍,慨然而上,焚香再拜。

    其盟曰: 漢室不幸,皇綱失統。

    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

    紹等懼社稷淪喪,糾合義兵,并赴國難。

    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緻臣節,必無二志。

    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

    皇天後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讀畢,歃血。

    衆因其辭氣慷慨,皆涕泗橫流。

    歃血已罷,下壇。

    衆扶紹升帳而坐,兩行依爵位年齒分列坐定。

    操行酒數巡,言曰:“今日既立盟主,各聽調遣,同扶國家,勿以強弱計較。

    ”袁紹曰:“紹雖不才,既承公等推為盟主,有功必賞,有罪必罰。

    國有常刑,軍有紀律;各宜遵守,勿得違犯。

    ”衆皆曰:“惟命是聽。

    ”紹曰:“吾弟袁術總督糧草,應付諸營,無使有缺。

    更須一人為先鋒,直抵泛水關挑戰。

    餘各據險要,以為接應。

    ” 長沙太守孫堅出曰:“堅願為前部。

    ”紹曰:“文台勇烈,可當此任。

    ”堅遂引本部人馬殺奔泛水關來。

    守關将士,差流星馬往洛陽丞相府告急。

    董卓自專大權之後,每日飲宴。

    李儒接得告急文書,徑來禀卓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