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山東。
乃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琅琊郡取父曹嵩。
嵩自陳留避難,隐居琅琊。
當日接了書信,便與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餘人,帶從者百餘人,車百餘輛,徑望兖州而來。
道經徐州,太守陶謙,字恭祖,為人溫厚純笃,向欲結納曹操,正無其由;知操父經過,遂出境迎接,再拜緻敬,大設筵宴,款待兩日。
曹嵩要行,陶謙親送出郭,特差都尉張闿,将部兵五百護送。
曹嵩率家小行到華費,時夏末秋初,大雨驟至,隻得投一古寺歇宿。
寺僧接入,嵩安頓家小,命張闿将軍馬屯于兩廊。
衆軍衣裝,都被雨打濕,同聲嗟怨。
張闿喚手下頭目于靜處商議曰:“我們本是黃巾餘黨,勉強降順陶謙,未有好處;如今曹家辎重車輛無數,你們欲得富貴不難,隻就今夜三更,大家砍将入去,把曹嵩一家殺了,取了财物,同往山中落草。
此計何如?”衆皆應允。
是夜風雨未息,曹嵩正坐,忽聞四壁喊聲大舉。
曹德提劍出看,就被搠死。
曹嵩忙引一妾奔入方丈後,欲越牆而走;妾肥胖不能出,嵩慌急,與妾躲于廁中,被亂軍所殺。
應劭死命逃脫,投袁紹去了。
張闿殺盡曹嵩全家,取了财物,放火燒寺,與五百人逃奔淮南去了。
後人有詩曰:
曹操奸雄世所誇,曾将呂氏殺全家。
如今阖戶逢人殺,天理循環報不差!
當下應劭部下有逃命的軍士,報與曹操。
操聞之,哭倒于地。
衆人救起。
操切齒曰:“陶謙縱兵殺吾父,此仇不共戴天!吾今悉起大軍,洗蕩徐州,方雪吾恨!”遂留荀彧、程昱領軍三萬守鄄城、範縣、東阿三縣,其餘盡殺奔徐州來。
夏侯敦、于禁、典韋為先鋒。
操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盡行屠戮,以雪父仇。
當有九江太守邊讓,與陶謙交厚,聞知徐州有難,自引兵五千來救。
操聞之大怒,使夏侯敦于路截殺之。
時陳宮為東郡從事,亦與陶謙交厚;聞曹操起兵報仇,欲盡殺百姓,星夜前來見操。
操知是為陶謙作說客,欲待不見,又滅不過舊恩,隻得請入帳中相見。
宮曰:“今聞明公以大兵臨徐州,報尊父之仇,所到欲盡殺百姓,某因此特來進言。
陶謙乃仁人君子,非好利忘義之輩;尊父遇害,乃張闿之惡,非謙罪也。
且州縣之民,與明公何仇?殺之不祥。
望三思而行。
”操怒曰:“公昔棄我而去,今有何面目複來相見?陶謙殺吾一家,誓當摘膽剜心,以雪吾恨。
公雖為陶謙遊說,其如吾不聽何?”陳宮辭出,歎曰:“吾亦無面目見陶謙也!”遂馳馬投陳留太守張邈去了。
且說操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
陶謙在徐州,聞曹操起軍報仇,殺戮百姓,仰天恸哭曰:“我獲罪于天,緻使徐州之民,受此大難!”急聚衆官商議。
曹豹曰:“曹兵既至,豈可束手待死?某願助使君破之。
”陶謙隻得引兵出迎,遠望操軍如鋪霜湧雪,中軍豎起白旗二面,大書“報仇雪恨”四字。
軍馬列成陣勢。
曹操縱馬出陣,身穿缟素,揚鞭大罵。
陶謙亦出馬于門旗下,欠身施禮曰:“謙本欲結好明公,故托張闿護送。
不想賊心不改,緻有此事。
實不幹陶謙之故,望明公察之。
”操大罵曰:“老匹夫殺吾父,尚敢亂言!誰可生擒老賊?”夏侯敦應聲而出。
陶謙慌走入城。
夏侯敦趕來,曹豹挺槍躍馬,前來迎敵。
兩馬相交,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兩軍皆亂,各自收兵。
陶謙入城,與衆計議曰:“曹兵勢大難敵,吾當自縛往操營,任其剖割,以救徐州一郡百姓之命。
”言未絕,一人進前言曰:“府君久鎮徐州,人民感恩。
今曹兵雖衆,未能即破我城。
府君與百姓堅守勿出;某雖不才,願施小策,教曹操死無葬身之地!”衆人大驚,便問計将安出。
正是:
本為納交反成怨,那知絕處又逢生。
畢竟此人是誰,且聽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