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六回 千里帆樯来域外 九霄风雨过城

首頁
    ”最後這個“奸”字,終于硬生生咽住了。

    施琅臉上一紅,心想:“你罵我漢奸,我瞧你這滿洲人也是假冒的,大家還不是彼此彼此。

    ” 韋小寶道:“這黃梧有什麼拍皇上馬屁的妙策,一下子就封到公爵?本事可不小哇!這法兒咱們可得琢磨琢磨,好生學學。

    ” 林興珠道:“這黃梧,當年國姓爺派他防守海澄,他卻将海澄拿去投了朝廷,不肯歸降的将士都給他殺了。

    當時朝廷正拿國姓爺沒法子,忽然有對方這樣一員大将率領軍隊,連同城市一起歸降,朝廷十分歡喜,因此封賞特别從優。

    ”韋小寶道:“原來如此。

    他獻的又是什麼計策?”林興珠歎了口氣,說道:“這位黃大人,害苦的百姓當真多得很了。

    他這平海五策,第一條是将沿海所有百姓一概遷入内地,那麼金門、廈門和台灣就得不到接濟。

    第二條是将沿海所有船隻一概燒毀,今後一寸木闆也不許下海。

    第三條是殺了國姓爺的父親鄭太師。

    第四條是挖掘國姓爺祖宗的墳墓,壞了他的風水。

    第五條是将國姓爺舊部投誠的官兵一概遷往内地各地墾荒,以免又生後患。

    ” 韋小寶道:“嘿,這家夥的計策當真毒得很哪。

    ” 林興珠道:“可不是麼?那時順治皇爺剛駕崩,皇上接位,年紀幼小,熬拜大權獨攬。

    熬拜這奸賊見到黃梧的平海五策,以為十分有理,下令從遼東經直隸、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廣東,沿海三十裡内不許有人居住,所有船隻盡數燒毀。

    那時沿海千千萬萬百姓,無不流離失所,過不了日子。

    ” 施琅搖頭道:“黃梧這條計策,也實在太過份了些。

    直到今上親政,韋大人拿了熬拜,禁海令方才取消。

    可是沿海七省的百姓,已然受盡荼毒。

    當時朝廷嚴令,凡是犯界的百姓,捉到了立刻斬首。

    許多貧民過不了日子,到海邊捉魚,不知被殺了多少。

    鄭太師也是那時被殺的。

    熬拜特地派遣兵部尚書蘇納海,到福建泉州南安縣,去挖了鄭家的祖墳。

    ” 韋小寶道:“熬拜自稱是勇士,這樣幹法可無聊得很。

    有本事的,就跟國姓爺真刀真槍去打一仗。

    将沿海百姓遷入内地,不是明擺怕了人家麼?皇上愛惜百姓,黃梧的計策倘若呈到了皇上手裡,非砍了他腦袋不可。

    ”施琅道:“正是。

    黃梧死得早,算是他運氣。

    ” 林興珠道:“鄭太師去世的消息傳到台灣,國姓爺怕動搖軍心,說道這是謠言,不得輕信,可是據親兵說,國姓爺常常半夜裡痛哭。

    國姓爺又對陳軍師和幾位大将說,黃梧這幾條計策果真毒辣厲害,幸好是東征台灣,否則十餘萬大軍終究不能在金門、廈門立足。

    那時我們圍攻已久,紅毛兵幾次想突圍,都給打了回去。

    于是國姓爺傳下将令,過年之前定要攻下熱來遮城。

    ”轉頭問洪朝:“是十一月二十二那天總攻,是不是?” 洪朝道:“是,那天大風大雨,我軍各處土壘的大炮一奇猛轟,打壞了城牆一角,城東城西的碉堡也打破了。

    紅毛鬼拼命沖出,死了幾百人後還是退了回去。

    于是紅毛太守撰一豎白旗投降。

    那時台灣的中國人都要報仇,要将紅毛鬼殺得幹幹淨淨。

    國姓爺向衆百姓開導,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敵人投降了就不能再殺,準許紅毛太守簽署降書一十四款,率領殘兵敗将上船離台,逃去巴達維亞。

    紅毛鬼自明朝天啟四年占據台灣,一共占了三十八年,到這一年永曆十五年……也就是大清順治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九,台灣重回中國版圖。

    ” 林興珠道:“國姓爺下了将令,不許殺投降了的紅毛兵,但中國百姓實在氣不過,紛紛向他們唾口沫,投石子。

    小孩子還編了歌兒來唱。

    紅毛兵個個斷手折腿,垂頭喪氣,一句話也不敢說了。

    他們兵船開走的時候,升起了旗又降下,再放禮炮,說是向國姓爺拜謝不殺之恩。

    ”韋小寶道:“好!我們中國人真是大大的威風。

    紅毛鬼炮火這麼厲害,打下台灣,那實在不容易,不容易!”洪朝道:“那熱來遮城,國姓爺改名為安平鎮,普羅民遮城改名為承天府,自此永為台灣的重鎮。

    ” 路副将插口道:“施軍門取台灣,走的也是當年國姓爺的老路,從鹿耳門進去……”韋小寶揮手攔住他話頭,打了個大大呵欠,說道:“中國人打得紅毛鬼落海而逃,那才聽得過瘾,自己人打自己人嘛,左右也不過是這麼一回 事。

    施将軍,咱們酒也喝得差不多了,這就散了罷。

    ”施琅站起身來,說道:“是。

    多謝爵爺賜飯,卑職告辭。

    ” 韋小寶回入内堂,說起如何攔住施琅的話頭,總之是不讓他自誇取台的戰功,六位夫人聽了都感好笑。

    隻有阿珂默默無言,心想當年若是嫁了鄭克爽,勢須随他一同被俘,去了北京,亡國妾婦,難免大受屈辱。

    當日眼見鄭克爽乘小艇離通吃島,于他生死存亡就已渾不關心,此時聽到他失國降敵,更不在意下,回憶前塵,自己竟能如此為他風采容貌所迷,明知此人是個沒骨頭、沒出息的纨绔子弟,自己偏生就如瞎了眼睛一般,對他一往情深,此刻想來,兀自深感羞慚。

     公主道:“皇帝哥哥待人太也寬厚,鄭克爽這家夥投降了,居然還封他個一等公,爵位還在小寶之上,可教人好生不服氣。

    ” 韋小寶搖手道:“不打緊,不打緊。

    國姓爺是位大大的英雄好漢,皇上瞧在國姓爺的面上,才封他孫子做個一等公。

    單憑鄭克爽自己的本事,隻好封個一等毛毛蟲罷了。

    ” 次日中午,韋小寶單請林興珠,洪朝二人小宴,問起施琅取台的經過。

     原來清軍台軍在澎湖牛心灣、雞籠嶼血戰數日,施琅第一天打了敗仗,後來清軍水師援兵開到,又再大戰,台灣船隻被焚大敗,将士死傷萬餘人,戰艦或沉或焚,損失三百餘艘。

    劉國軒率殘兵退回台灣。

     施琅率水師攻台,鹿耳門水淺,戰船不能駛入,在海上泊了十二日,正自無計可施,忽然大霧彌天,潮水大漲,清軍戰船一齊湧入。

    台灣上下無不大驚,都說:“當年國姓爺因鹿耳門潮漲而得台,現今鹿耳門潮水又漲,天險已失,這是天意使然,再打也也沒用了。

    ” 鄭克爽得知清軍舟師開進鹿耳門,早吓得慌了手腳,馮錫範勸他投降,自然一口答應,隻是生怕施琅要報私仇,為難鄭氏子孫,好生躊躇。

    當下劉國軒緻書施琅,說道投降可以,但國姓爺的子孫必須保全,否則全台軍民感念國姓爺的恩義,甯可戰至最後一人。

    施琅立即答複,保證決不計較舊怨,否則天人共棄,絕子絕孫。

    于是鄭克爽、馮錫範、劉國軒率領台灣文武百官投降。

     明朝宗室甯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妾五人同殉死節,明嗣至此而絕。

     韋小寶心想:“這位明朝皇帝的末代子孫自殺殉國,有五個老婆跟着他一起死。

    我韋小寶如果自殺,我那七個老婆中不知有幾個相陪?雙兒是一定陪的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