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六回 千里帆樯来域外 九霄风雨过城

首頁
    去,如何可以口出怨言,心懷不滿?當年施将軍倘若做了伍子胥,不但保得吳王江山萬萬年,别說西施這樣的美人能保住,連東施、南施、中施,也一古腦兒都搶了來獻給吳王。

    伍子胥念念不忘的隻是自己,施将軍念念不忘的,卻是我大清聖明天子。

    好心必有好報,皇上論功行賞,施将軍自然也是公侯萬代了。

    ” 這一番話隻把施琅聽得心花怒放,急忙深深一揖,說道:“若得大人在皇上跟前如此美言,卑職永遠不敢忘了大人的恩德。

    ” 韋小寶起身還禮,微笑道:“這些火說來惠而不費,要是我心情好,自然也會奏知皇上的。

    ” 施琅心想:“若不讓你去台灣走一遭,你這小子的心情怎麼好得起來?”坐回椅中,說道:“台灣初平,人心未定。

    卑職想奏明皇上,差遣一位位尊望重的大員,前去宣示聖上的德音,安撫百姓。

    這一位大員,自然以韋大人最為适宜。

    卑職立刻拜表,奏請皇上降旨,委派大人前赴台灣宣撫。

    ” 韋小寶搖頭道:“你拜表上京,待得皇上旨意下來,這麼一來一往,幾個月的時候拖了下來,隻怕傳入皇上耳中的閑言閑語,沒有一千句,也有八百句了。

    這種事情,是差不得一時三刻的。

    最好施将軍立刻請一位皇上親信的大員,同去台灣偵查,方能證明你絕無在台灣自立為王的用心。

    外邊傳說你鍊名号也定下了,叫作什麼『大明台灣靖海王』,是不是?” 施琅聽到『大明台灣靖海王』七字,不由得吓了一跳,心想你在荒島之上,聽得到什麼流言,自然是你信口編出來的,但這話一傳到北京,朝廷定是甯可信其有,不會信其無,自己這可死無葬身之地了,忙道:“這是謊言,大人萬萬不可聽信。

    ” 韋小寶淡淡的道:“是啊,我和你相識已久,自然是不信的。

    不過施将軍平台,殺的人多,冤家一定結了不少。

    你的仇人要中傷你,我看也是防不勝防,難以辯白。

    常言說得好:朝裡無人莫做官。

    不知朝裡大老,那一位是肯拼了身家性命,全力來維護施将軍的?” 施琅心中更是打了個突,自己在朝中并無有力之人撐腰,否則當年也不會在北京投閑置散,到處鑽營而無門路可走,真能給自己說得了話的,也隻有眼前這位韋大人,當下咬了咬牙,說道:“大人指點,卑職感激不盡。

    既然事勢緊迫,卑職鬥膽請大人明日啟程,前赴台灣查明真相。

    ” 韋小寶大喜,但想是你來求我,不妨刁難刁難,說道:“憑着咱哥兒倆的交情,為了替施将軍辯冤,辛苦一趟也沒什麼。

    就是我在島上住得久了,再出海隻怕會暈船。

    同時我的妻子兒女天逃诩在身邊,也不舍得跟他們分離。

    ” 施琅肚裡暗罵:“你不知出過多少次海了,也從來沒見你暈過他媽的什麼船!”賠笑道:“大人的衆位夫人、公子和小姐,自然陪同一起前往。

    卑職挑最大的海船請大人乘坐,這些日子海上并無風浪,大人盡可放心。

    ”韋小寶皺眉道:“既然如此,兄弟也隻好勉為其難,為施将軍走一遭了。

    ”施琅連聲稱謝。

     次日韋小寶帶同七位夫人,兩個兒子虎頭、銅錘,一個女兒雙雙,上了施琅的旗艦。

    彭參将待要阻攔,施琅當即下令,将他綁在一棵大樹之上。

    衆船啟碇開行。

     韋小寶望着居住數年的通吃島,笑道:“莊家已經離島,這裡不能再叫通吃島了,咱們得改個名字才成。

    ”施琅道:“正是。

    大人請看改個什麼名字最好?”韋小寶想了想,說道:“皇上曾派人來傳旨,說周文王有姜太公釣魚,漢光武有嚴子陵釣魚,凡是聖明天子,必有個忠臣釣魚。

    皇上派了我在這裡釣魚,咱們就叫它為『釣魚島』罷。

    ”施琅鼓掌稱善,說道:“大人這名字取得再好也沒有了,一來恭頌皇上好比周文王、漢光武,二來顯得大人既如姜太公這般文武全才,又如嚴子陵這般清高風雅。

    對,對,咱們以後就叫它為釣魚島韋小寶笑道:“隻不過我這通吃侯要改名為釣魚侯了,日後再升官進爵,叫作什麼釣魚公,口采就不怎麼好了。

    ”施琅笑道:“漁翁得利,大有所獲,口采好得很啊。

    ”韋小寶點點頭道:“皇上封了我做通吃伯、通吃侯,我覺得倒也好聽,我的幾位夫人卻不大樂意。

    日後奏請皇上改為釣魚侯,說不定大家都高興了施琅肚裡暗暗好笑,心想:“什麼通吃伯、通吃侯,都是皇上跟你尋開心的,隻當你是個弄臣,全無尊重之意。

    就算改為釣魚侯,又有什麼好聽了?”口中卻道:“自古道漁樵耕讀,漁翁排名第一,讀書人排在第四。

    釣魚公、釣魚王的封号,可比狀元翰林尊貴得多至于這釣魚島是否就是後世的釣魚台島,可惜史籍無從稽考。

    若能在島上找到韋小寶的遺迹,當知在康熙初年,該島即曾由國人長期居住,且曾派兵五百駐紮不一日,韋小寶乘坐施琅的旗艦,來到台灣,在安平府上岸。

    沿途林興珠和洪朝指點當年鄭成功如何進兵,如何大破紅毛兵,韋小寶聽得津津有味。

    施琅既帶了他來台灣,他言語之中也就不再譏諷了施琅在将軍府中大張筵席,隆重款待。

    飲酒之餘,忽報京中有谕旨到來施琅忙出去接旨,回來臉色有異,說道:“韋大人,上谕要棄守台灣,這可糟了。

    ”韋小寶奇道:“那為什麼?”施琅道:“上谕令卑職籌備棄守台灣事宜,将全台軍民盡數遷入内地,不許留下一家一口。

    卑職向傳旨的使臣請問,原來朝中大臣建議,台灣孤懸海外,易成盜賊淵蔽,朝廷控制不易,若派大軍駐守,又多費糧饷,因此決意不要了韋小寶沉吟半晌,問道:“施将軍可知朝中諸位大老真正的用意是什麼?”施琅一驚,顫聲道:“難道……難道伍子胥什麼的話,已經傳到了北京?”韋小寶微笑道:“常言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裡。

    朝廷擔心将軍真要做什麼『大明台灣靖海王』,那也是有的施琅道:“那……那怎麼半?台灣百姓數十萬人,在這裡安居樂業已有數十年,一古腦兒遷去内地,叫他們如何過日子?倘若勒逼遷移,必生大變。

    何況大清官兵一走,紅毛兵跟着又來占了,咱們中國人辛辛苦苦經營的基業,拱手送給紅毛鬼,怎能叫人甘心?”韋小寶沉吟半晌,說道:“這件事兒,我瞧也不是全無挽回的法子。

    皇上是最體恤百姓的,将軍隻須為百姓請命,說不定皇上就允準了。

    ”施琅略覺寬心,說道:“不過倘若朝廷裡已有了什麼風言風語,卑職這般向皇上請陳,似乎不肯離台,顯得……顯得忠誠之心有點兒不大夠。

    ”韋小寶道:“這當兒你隻有立即前赴北京,将這番情由面奏皇上。

    你既到了北京,什麼意圖在台灣自立為王的謊言,自然再也沒人相信了施琅一拍大腿,說道:“對,對!大人指教得是,卑職明天就動身。

    ”突然靈機一動,說道:“台灣的文武官員,就請大人暫且統帶。

    皇上對大人是最信任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