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幢幡,尊嚴無比,曰:‘吾即吳毛也。
緣到天界,偶過此耳。
’言訖不見,主為畫其像而敬禮焉。
周益生 周益生,昆山世族也。
住後市橋,業醫,不與貧人計利,病者招之辄往。
日間唯念佛不絕,一意求生西方。
康熙乙巳間,年已望七,忽欲辭世,謂家人曰:‘取筆硯來,吾欲書偈而往。
’書畢,遂怡然念佛而化。
沈承先 昆山沈承先,住宣化坊,以木作為業。
年七十餘,持齋念佛,專修淨土,手不停斧斤,而佛聲亦不絕口。
康熙十年三月,預知時至,三日前,遍别親族道友,謂:‘吾當往生西方,此後不複相見’。
告子媳曰:‘吾明日十五将往生矣。
’明晨浴畢更衣,向西端坐,取一淨幾置前,憑而念佛,焚香趺坐而逝。
王孟鄰 王孟鄰,昆山儒家子也,一生授徒,誠實無僞。
生一子,号湘臣,事親甚孝。
孟鄰日間惟以念佛為事。
康熙四十一年,已七旬外。
初冬,有微疾,餘于十一月初旬問之,孟鄰曰:‘十七,世俗所謂彌陀聖誕也,予于是日行矣。
’餘曰:‘屆期,某當來送先生。
’至十七,清晨往候,雖卧病,神色怡然。
餘曰:‘先生當發菩提心。
經雲:“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
’因以四弘誓願,與之細論,孟鄰首肯。
餘曰:‘某暫别,少停再來。
’因密囑其子湘臣曰:‘尊人倘謝世緣,切莫呼喚啼哭。
’迨飯後,複往,孟鄰已念佛脫化矣。
孟鄰族中,有貞生者,餘内戚也。
其父彥敷,為昆庠善友,崇奉三寶。
貞生美少年,能書,多習氣,不甚信奉。
一日得病,見有長大黑鬼,謂是前世怨仇,貞生怖甚,遂勇猛念佛,求生西方。
念佛稍懈,鬼形遂現。
臨沒時,氣竭力盡,其聲漸低,隐隐向西去,據理斷之,雖無異香天樂,必定生于安養。
蘇岐山 昆山蘇岐山,名起鳳,幼年矢志宗乘,遍參知識,有所悟入。
一生戒殺,蟲蟻不傷。
晚年笃修淨土,四威儀中,未嘗間斷。
康熙己卯,年已八十,時值嚴寒,擁被而坐,十一月廿六日午間,謂其孫甸方曰:‘淨土之緣熟矣,三日前,即見佛來。
吾不欲顯言耳,今夜子時,吾當往生矣。
’更餘披衣而起,焚香燃燭,端坐向西,命家中亦各念佛以助往生。
将及三更,聲音漸低,寂然而化。
吳敬山 吳敬山與蘇岐山,居同裡,為蓮社友,年逾七十,發願參學。
善友蘇甸方以其年老,勸其專修西方,可以一生成就。
吳信之,晝夜念佛不辍。
未及一載,吳之至戚來,謂甸方曰:‘今早敬山,見護法神現,接引往生。
臨行時安然坐脫,特囑我緻謝,是以來耳。
’
王君榮 太倉王君榮,自幼持戒參學,見地超卓。
後修淨土,日課佛号萬聲,寒暑無間。
康熙五十六年八月初二日,預知時至,請淨名庵乾行長老至,欲令開示,兼作證明。
日方午,幹師曰:‘歸期盍于後日。
’王曰:‘吾已決定今日矣。
’索筆作偈後,命其女備好龛,遂合掌念佛而逝。
女抱以入龛,力不能勝,因默禱之,忽然輕舉。
世壽八十有一。
童子往生類
二沙彌 隋汶州二沙彌,同志念佛。
長者忽亡,至淨土見佛,白言:‘有小沙彌同修,可得生否?’佛言:‘由彼勸汝,汝方發心,汝今可歸,益修淨業,三年之後,當同來此。
’至期二人俱見佛來,大地震動,天花飄舞,二僧同化。
童子願往 唐惟岸師,修淨土忏法,精勤不倦。
見觀音勢至二菩薩,現于空中,岸喜,欲覓畫工圖之。
忽有二人,自言能畫,畫畢不見。
岸乃告衆弟子曰:‘吾今往生,誰偕行者?’有童子願往,岸令歸辭父母,父母謂是戲言,不之信。
頃之,沐浴更衣,先行坐化。
岸因索筆作贊,書贊畢,亦兀然坐逝。
師贊 宋師贊,雍州人。
為僧童,年十四,念佛不絕。
忽遇疾暴亡,俄而複蘇,謂師及父母曰:‘阿彌陀佛在此,當随行。
’鄰人見空中寶台,五色異光,向西而沒。
何昙迹 元何昙迹,年十八,持菩薩戒,終日念佛。
一日四鼓即起,人雲太早。
答雲:‘吾見金相淩空,幡花來迎耳。
’遂坐脫。
吳某 吳某,浙人,祖父俱庠生。
順治元年,大兵圍城,父母失散。
吳被掠,送張将官标下服役,時方十三,自歎吾本儒家子,今下賤若此,必是宿業。
遂于佛前立誓,持齋念佛,日誦《金剛經》一遍,回向生西。
年十六,本官發糧充丁,即将糧銀,買香供佛,跪誦阿彌陀聖号。
至丁酉年十月廿二,忽告本官,欲往西方。
本官不信,诃為妖言。
次日,又到提督前乞假,提督怒,批送本官捆打十五,毫無怨言。
又向各營作别,自限十一月初一日歸西。
是日五更,沐浴焚香,拜佛畢,仍至本官船上叩辭。
本官大怒,差兵随至焚身之所,見其西向三拜,端坐說偈。
偈畢,自吐三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