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戒杀放生文序(附)

首頁
    大寶銅鏡,經劫蒙塵,不唯毫無光明,即彼銅體,亦不顯現,直同廢物;忽遇智人,知是寶鏡,具有照天照地無邊光明,遂日事磨砻,初則略露鏡體,次則漸發光明。

    及乎磨之至極,則照天照地之光,全體顯現。

    無智之人,方始貴重,視為至寶。

    須知此光,鏡本自具,非從磨得。

    雖複自具,倘無磨砻之緣,從劫至劫,亦無發光之日。

    一切人天六道衆生心性,悉皆如是。

    由無始來,惑業障蔽,不能顯發本具妙明,迷背真性,造生死業。

    大覺世尊,知諸衆生一念心性,與佛同俦。

    因茲種種方便,随機說法,普令修習戒定慧道,以期斷惑業而複本有,圓福慧以證法身。

    又令世人發慈悲心,戒殺放生。

    良以我與一切衆生,皆在輪回之中。

    從無始來展轉相生,展轉相殺。

    彼固各各皆為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兒女,我亦各各皆為彼之父母兄弟姊妹兒女。

    彼固頻頻由惡業力,或于人中,或于異類,受我殺戮。

    我亦頻頻由惡業力,或于人中,或于異類,受彼殺戮。

    久經長劫,相生相殺,了無底止。

    凡夫不知,如來洞見。

    不思則已,思之則不勝慚愧悲憫矣。

    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

    固宜解怨釋結,戒殺放生。

    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

    又為念佛回向淨土,令得度脫。

    縱彼業重,未能即生,我當仗此慈善功德,決祈臨終往生西方。

    既往生已,即得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出輪回,漸證佛果矣。

     且愛物放生,古聖先賢,皆行此事。

    故《書》有‘鳥獸魚鼈鹹若’之文,而文王澤及枯骨,況有知覺之物哉?至于簡子放鸠,子産畜魚,随侯濟蛇,楊寶救雀。

    此固聖賢一視同仁之心,尚不知其蠢動含靈,皆具佛性;展轉升沈,互為怨親;及将來決定成佛等義。

    迨至大教東來,三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無二之理,大明于世。

    凡大聖大賢,無不以戒殺放生,為挽殺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樂天年之基址。

    古雲:欲知世上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

    又雲:欲得世間無兵劫,除非衆生不食肉。

    是知戒殺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濟世良谟也。

    故陳智者大師,買臨海江滬溪梁六十餘所,亘四百餘裡為放生池。

    請敕立碑,禁止漁捕。

    有偷捕者,動辄得禍。

    直至唐貞觀中,猶然如是。

    唐肅宗乾元二年,诏天下諸州各立放生池,敕顔真卿撰碑文,并書丹。

    有雲:我皇舉天下以為池,罄域中而蒙福,承陀羅尼加持之力,竭煩惱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仿佛?宋真宗天禧元年,诏天下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亦宋之放生池也。

    明蓮池大師立放生池于上方、長壽二處。

    其戒殺放生文,流通天下。

    迄今三百餘年以來,景仰高風,慈濟物類之缁素通人,何可勝數? 或曰:鳏寡孤獨,貧窮患難,所在皆有,何不周濟,而乃汲汲于不相關涉之異類,其緩急輕重,不亦倒置乎哉?答曰:子未知如來教人戒殺放生之所以也。

    夫人物雖異,佛性原同。

    彼以惡業淪于異類,我以善業幸得人身。

    若不加憫恤,恣情食啖。

    一旦我福或盡,彼罪或畢,難免從頭償還,充彼口腹。

    須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殺業所感。

    若無殺業,縱身遇賊寇,當起善心,不加誅戮。

    又況瘟疫水火諸災橫事,戒殺放生者絕少遭逢。

    是知護生,原屬護自,戒殺可免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

    鳏寡孤獨,貧窮患難,亦當随分随力以行周濟,豈戒殺放生之人,絕不作此項功德乎?然鳏寡等雖深可矜憫,尚未至于死地。

    物則不行救贖,立見登鼎俎以充口腹矣。

     又曰:物類無盡,能放幾何?答曰:須知放生一事,實為發起同人,普護物命之最勝善心。

    企其體貼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

    既不食啖,則捕者便息。

    庶水陸空行一切物類,自在飛走遊泳于自所行境,則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謂以天下而為池乎?縱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則無量水陸生命,得免殺戮,況不止一人乎?又為現在未來一切同人,斷鳏寡孤獨貧窮患難之因,作長壽無病,富貴安樂父子團圞,夫妻偕老之緣。

    正所以預行周濟,令未來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長享受壽富等樂,非所謂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審思之,戒殺放生,畢竟是汲汲為人,抑止汲汲為物,而緩急輕重倒置乎? 南浔極樂寺外,向有放生池,以磡未全砌,遂緻坍塌兼複多年未浚,淤泥充滿。

    每有善士就河放生,雖發善心,生難獲益。

    其旦蒙放而暮複遭捕者,當居多半。

    若近大江,則固宜放之江中,小河則斷非所宜。

    園林大師,心有不忍,拟欲深浚其池,外築圍牆以為防護,俾放生有地,而盜捕無由,其意亦良厚矣。

    尚未開工,适普陀覺三大師至,一見即志道相契。

    旋以寺事付托,而已則放下萬緣,專修淨業焉。

    覺師缵承舊緒,即欲速成其事,但以工程浩大,獨力難成,拟募阖鎮善信人等,共襄勝事。

    祈予作序。

    予常痛念近世殺劫之慘,欲挽無力,因彼之請,觸動予懷,遂将吾人與物類之本具真心,及随業升沈,并殺生護生之現未果報,撮略言之。

    冀諸檀越,同發善念,同捐淨資,俾此舉速得成功,庶物類悉皆得所。

    其功德利益,無量無邊,豈特現世,萬禍冰消,千祥雲集,而未來世之銜恩報德者,正不知其幾千萬億也。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