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十法世所知識。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譬如蓮華。
何等為十。
一者身無染污。
二者微細之惡不與共祝三者戒香芬馥。
四者受生潔淨。
五者姿顔和悅。
六者柔軟微妙。
七者睹見吉祥。
八者心意開悟。
九者心意成熟。
十者善能攝受。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
身無染污乃至善能攝受。
善男子,譬如蓮華從水出時自無染污。
如是無染以法性爾。
如是菩薩從生死水出而無染。
何以故?得方便智慧故。
一切菩薩善解方便行在生死生死過患不能染污。
菩薩方便智慧所持。
善男子,如蓮華中一滴之水不能得祝如是菩薩微細罪過悉不中祝善男子,如諸地界生蓮華處香氣芬馥熏是方所。
如是菩薩是處鄉村國邑聚落所居之處。
以戒香氣無處不遍善男子,如地界處有生蓮華淨潔可愛。
國王王民一切百姓悉往就之。
菩薩亦爾。
諸處受生自性淨潔。
戒德威儀無不具足。
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之所恭敬愛重禮拜。
諸佛菩薩稱歎光揚。
善男子,猶如蓮華開敷之時,見則歡喜色貌可愛能悅衆情。
菩薩亦爾。
密笑之時無有颦蹙諸根清淨。
善男子,猶如蓮華柔軟無有粗澀。
菩薩亦爾。
自然柔軟本無粗獷。
善男子,如見蓮華於夢想時則為吉祥。
而加稱歎而利益故。
見於菩薩利益亦爾。
一切住處甚為吉祥。
為得一切智故。
善男子,猶如蓮華漸漸開敷。
菩薩亦爾。
智慧覺分蓮華開敷。
是時說名為佛覺悟。
善男子,如蓮華敷見時悅於眼根。
嗅時悅於鼻根。
觸時悅於身根。
心歡喜時悅於意根。
菩薩亦爾。
成熟智慧光時。
見時眼根清淨。
聞時耳根清淨。
已有戒功德香而悅鼻根。
觸時供養恭敬而悅身根。
若能思惟歎功德時意根清淨。
善男子,如蓮華生人天攝受。
菩薩亦爾。
出於世間諸佛菩薩乃至諸天。
帝釋梵天護世之所崇仰。
是名菩薩自無染污乃至攝受。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喻如蓮華。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心意廣大。
何者為十。
一者我當修行一切諸波羅蜜故發增廣心。
二者我當成熟一切佛法故發增廣心。
三者我當教化一切衆生故發增廣心。
四者我當坐於道常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成等覺已當轉法輪。
若梵若天一切世間所不能轉故發增廣心。
五者我當利益一切衆生。
於無量無邊世界發增廣心。
六者我當造作智慧舟航。
度諸衆生於生死海發增廣心。
七者一切衆生無救無護無歸依處。
無有親識能度脫者,我當為其作親屬故發增廣心。
八者我當顯現諸佛威神作師子吼。
遊戲諸佛神通道力。
亦當視顧摩诃那伽發增廣心。
九者我當不共一切世間若天若人。
無比無等故發增廣心。
十者以佛正法。
我當教化一切衆生。
非陋行故。
非苦行故。
非下劣行故。
發增廣心。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是十法發增廣心。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心得清淨。
何等為十。
一者心多信樂心内不動。
心住堅固心無虛假。
遠離一切不善思惟。
所謂不發心求聲聞道。
求辟支佛道。
以少欲知足故。
遠離一切垢穢不淨。
離身貢高所謂不作虛假威儀。
離口貢高。
所謂不說非實語言:離心貢高。
無谄曲故。
身不混雜故。
口少欲故。
心無貪求故。
知恩報恩。
微細恩義尚不忘失。
何況多者,言語谛實。
於所作事不毀謗他。
無利不說。
唯歎有德利喜勸歎。
是中唯見功德如說而行。
菩薩不得以口慰喻而心含怨。
菩薩以口勸歎心不令诤。
口說愛語心無忿恨。
菩薩不以身現善而心行惡。
菩薩不以身恭敬而心輕慢。
菩薩無貢高不懈怠不吝惜不嫉妒。
菩薩既無貢高。
亦不懈怠不慳不嫉。
亦不幻惑亦無谄曲。
菩薩不鬥兩邊互相破散。
何以故?菩薩以身恭敬口說谛實。
三業相應不謗如來清淨正法。
菩薩不敢謗法。
雲何不謗諸佛正法。
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剃除須發著壞色衣。
於佛正法而得出家。
如是出家非畏國王故。
不畏劫賊所破壞故。
不負債故。
不怖畏故。
不為生活故而作沙門。
以信樂故出家學道。
唯求法故親近善友深心承事。
就善知識深心聽法。
如法修行心無憍慢。
雖無憍慢而颠倒取若無颠倒,則能通達於佛正道。
以通達故則得正法。
以得法故決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學者不謗如來正教正法。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心得清淨。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無有疑惑。
何等為十。
信於如來身有秘密。
信於如來口有秘密。
信於如來心有秘密。
信菩薩行。
信具神通信滿本願。
信一乘道。
信種種說。
信佛音聲妙響甚深。
信化衆生随其根性。
善男子,雲何菩薩信於如來有身秘密。